我从小就爱看电影,是个标准的“电影迷”,从早期的民国老电影到最新的好莱坞电影,我看过的电影不计其数。长大后,我渐渐迷上了收藏,电影票也是我涉猎的一部分,多年坚持下来,收获颇丰。
小时候,露天电影《鸡毛信》《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总被循环放映,电影随便停到哪儿,下面的内容我都能说出来。尽管如此,一听说去看电影,我还是会无比兴奋,早早吃了晚饭便和小伙伴们赶去看。那时,我们或许看不懂电影表现的主题和意义,但银屏正反两面都能看的露天电影却让我们感到无比新奇和快乐。

后来,电影院逐步成为我们留恋的场所。那时的电影票也就五分、一角,偶尔也有两角的,便能称得上是大片了。图一这张1975年的电影票是父亲给我的,当时他去北京出差,办完事后看了场电影。此票尽管已经有40年的历史,字迹还是比较清楚,能清晰看出上面的字:“北郊礼堂/16排5座”。下面印着具体的放映时间:“1975年2月25日下午7时正(整)。”右面由于撕去一截,已经看不完整了,大致是“三尺内儿童不准入内”等等字样。

图二这张1985年的电影票是三舅从上海学习回来带给我的。地点是“国泰电影院”。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有“经典的建筑,悠久的历史”之称。票据上写着“1排16座/12月20日星期五/早场”。下面是“隔场作废”黑体大字,最下面是“淮海中路870号”,这是国泰电影院的详细地址。

图三这张1995年的电影票是我跟国内一位藏友交换得来的。地点是青岛市电影公司银海影视厅,票价为4元。此票没有印上座位号和放映时间,但印有“95年有效”字样,估计是当年内随时都可以去看,座位也可随便坐。下面写有影院地址和电话号码。右边为副券,写着“凭票入场,当场有效,无副券无效”字样。

如今的电影票和以前的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它是机打的电影票,和以前窄窄的小纸片相比,更加精致清晰;另外,电影票上除了写有影院地址、座位号和放映时间外,还印有影厅、影片名、座类、票类等丰富的信息,比如图四这张2013年万达电影城的电影票,一看你就知道是在“九号厅”放映数字电影《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当然,最大的变化或许还是票价,由过去的几分钱几块钱一张,已经涨到几十元一张。
近四十年的岁月流逝,就在这四张小小的电影票中,显露得淋漓尽致。
( 王建摘自2016年1月8日《保定晚报》)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