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中旬,我在浙江海宁市医院陪伴病人。海宁除了皮草和观潮闻名外,还有很多景点和名人故居很值得一看。1月17日下午,轮到我休息。天寒料峭,我冒着严寒,到医院附近的海宁市南关厢参观。南关厢位于原海宁县城硖石镇的南边,与现在的新城区交界。流淌的小河、高高的拱桥、幽静的庭院、挺拔的凉亭,保留很多老城镇的风貌。古香古色的老街,和街上的名人故居、纪念馆,令人流连忘返。
硖石老镇区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楼,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5年),也称四厢,是明末抗清义士周宗彝为保乡里安宁倡议修建的。四厢中现仅存南关厢,平面呈长方形,三间两层,屋顶为歇山顶,棱角分明,结构清晰,明间墙面起券,券上开三个望孔,青石板路穿过南厢关。

南 厢 关
周宗彝(1600—1645),字公端,号青萝,海宁硖石人。承庭训,中举人,有胆略,重气节。他倾资规划在硖石水陆要道构筑关厢、水栅,给古来繁华却于乱世中的硖石带来平静和安宁。顺治二年,清兵攻陷硖石,周宗彝与其弟力战至死。合家不愿受辱,投水而死。人们于南厢关设周宗彝纪念馆,洛塘河畔建宗彝亭以志纪念。

周宗彝纪念馆

宗 彝 亭
南关厢街区南北长约三百五十米,东西宽约五十米。街区店铺后临洛塘河而建,河与街道平行走向,街道由青石板铺筑。除了吴世昌故居,街区内现有南关厢、大瑶桥、关帝庙大殿三处文物建筑,二十多座清末民初的传统院落式建筑。整个街区较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商住合一、前店后河、小桥流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洛 塘 河 风 光

横跨洛塘河上的大瑶桥
南厢关的青石板老街

硖石灯彩闻名于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洛塘河上,有数组活灵活现,鲜艳夺目的大型彩灯,颇为引人注目。


洛塘河上的硖石灯彩
著名文史学家吴其昌、红学家吴世昌出生于南厢关老街125号。九·一八事变时,沪杭师生四五万人涌向南京请愿,受阻于下关。当时担任清华大学讲师的吴其昌与夫人、弟弟吴世昌南下,投书蒋介石要求收复失地,在不能满足心愿的前提下,随即谒中山陵哭灵,通电绝食,要求抗日,朝野震动。这对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的兄弟的故居基本保存完好。里面陈列着兄弟俩的生平事迹和主要学术成就。


吴其昌、吴世昌故居
自清咸丰十年到民国二十五年,硖石米市历经七十六年之久,全镇最多时米行达一百五十多家,洛塘河是米市的主要水运渠道。主要经销点便设在南关厢往北的米市街。在北伐前,南关厢乡货米行业最盛时,每天有航船百余条。街区的吾啦硖石纪念馆内展示了当时南厢关的各行各业。

吾啦硖石纪念馆

纪念馆内展示的米行
双山书院正在展出名为《乡土情深·俞亚华版画展。俞亚华(1935—2003)海宁黄湾人,195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师从赵延年、潘天寿等。1961年他响应国家“回乡支农”的号召,从美院回到家乡,变成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他一直生活在农村,但绘画木刻从未离开他,他的版画作品多反映农民的生活和乡土风情。尤其是版画《慈母的心》把母亲对孩子的慈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版画《慈母的心》
走到双山书院相邻的关帝庙时,看到人们兴高采烈的进进出出,手里都拿着红纸或春联,一派喜庆的气氛。询问旁人才得知,海宁市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海宁日报社、张宗祥书画院组织书法家在这里举行“笔歌舞墨2016年猴年新春送春联”活动。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赶紧到工作人员那里领了红纸,来到海宁市书协副主席徐蔚老师的台前。徐老师听说我是从湖北襄阳来的,热情的接待了我,并为我写了春联。他写的上联是:一元复始呈佳气,下联是:天祥俱向早春来,横批是:吉祥如意。拿着散发着墨香的春联我脸上洋溢着高兴和满足的神情。

徐蔚老师为我写对联

徐蔚老师为我书写的对联
上联:一元复始呈佳气,
下联:天祥俱向早春来,
横批:吉祥如意。
南厢关街区的景点和纪念馆都没有门票和说明书。

编辑: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