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衡阳参加完全国券展后,我一路北上,第一站就到了武汉。第一次到武汉,一定要去看看地标建筑——黄鹤楼。虽然知道黄鹤楼是复建的,但是仍然想看看江南三大名楼的气派。
但是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刚刚走进黄鹤楼公园的大门,迎面竟然发现了一处国保建筑,这就是——胜像宝塔。

胜像宝塔亦称宝像塔,因其色白,又称白塔或元代白塔。原在武昌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黄鹤楼前胜象宝塔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7-1214-3-512。
胜像宝塔亦称宝像塔,1984年迁入公园西大门人口处内。位于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白云阁以西433米处,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
胜像宝塔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为地、水、火、风、空五轮,所以又称“五轮塔”。有时还被称为大菩提佛塔。这些名称和建筑年代,在清嘉庆陈诗等撰《湖北通志》、同治胡凤丹著《黄鹄山志》和《寰宇访碑录》上都有记载。胜像宝塔原在武汉市蛇山西端黄鹤楼前,虽然不算高大,但长江来往船只远远就能望见它。又因它形似灯笼所以曾被误冠以“孔明灯”的称号。1955年修长江大桥时,把它迁移到蛇山上。塔座是须弥座,呈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别雕刻精巧的云神、水兽、莲瓣、金刚杵、梵文等装饰。塔身为素洁的覆钵体。塔刹的基座也为须弥座形,刹身相轮十三层,上刻莲瓣承托石刻宝盖,下面刻“八宝”花纹。刹顶为铁制宝瓶。塔室内为中空式,全部密封,没有地宫。后来曾打开过,发现塔心内有石幢一个,高1.03米,下为圆座,幢身八角形,顶刻各种莲花装饰,雕刻精巧。塔室内还发现一个铜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十六个字。
胜像宝塔是典型的元代覆钵式塔,总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则砖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层是双层须弥座,雕有精美的莲花座台。须弥座上部雕刻有笙、箫、琴、瑟等古代乐器,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由于长年的风化,现在已经模糊不清,很难辨认。塔身四面有砖雕的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
拱券门上的匾额分别是:南面“胜像宝塔”,东面“镇静皇图”,北面“真慈洪范”,西面“辉腾日月”。每层有佛龛24个,原供奉铜佛312尊。门窗两侧塑有金刚力士像,这些塑像历经风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塔身各处布满砖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严重风化,但仍可辨出当年威武雄浑和俊美生动的风采。在古代,把铃铛挂在寺庙的屋檐上主要是为了驱邪。胜象宝塔檐角原挂有风铃3000多枚,胜象宝塔塔顶为镏金莲珠塔刹。由下至上仰望玲珑,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塔身稳固美观,遮而不露。清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对胜像宝塔进行过精心的修缮,以至宝塔可以矗立至今。胜像宝塔北立有两块万历年间的石碑,左侧为紫竹观音像(也有九莲菩萨像一说),右侧为鱼篮观音像和关帝像。鱼篮观音取材于佛经《感应传》及《法华持验》 。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胜像宝塔所存的一幅《鱼篮观音图》是全国仅存的两幅之一,十分珍贵。
从武汉回到家后,我将收藏的黄鹤楼门票逐一查看了一遍,没有一枚有此塔的图案,心里不免有些遗憾。大约过了一年,偶尔的一天,我在997788网站上闲逛,发现一枚黄鹤楼的邮资门票正在拍卖,其图案完整的体现了胜像宝塔的风姿。我立即跟拍,直至胜利中拍。

这枚票以国画的技法,以俯瞰的视角,绘制出了黄鹤楼全景的壮丽,而胜像宝塔也在突出的位置完整的体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唯一带有胜象宝塔图案的门票,但其如此精美,值得我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