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窑院地下藏 冬暖夏凉胜天堂

河南:叶建国
显示日期2016-03-17;访问次数:532; 电脑端

proxy_缩小大小.jpg

     河南省陕县的陕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地坑窑院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类型,居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壮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它记录着更多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信息,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proxy (1)_缩小大小.jpg

    目前保存最为集中、较为完好的地坑窑院唯有豫西的三门峡地区,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许多出生在塬上的三门峡人,脑海中都有这样的场景:村落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却不见人之影踪……现在,地坑窑院主要集中的西张村镇张汴乡、东凡乡等三个乡镇共有地坑院村庄近百个,地坑窑院近万座。现存最早、目前还住人的地坑窑院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proxy (2)_缩小大小.jpg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黄土塬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是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不完的情感所系。地坑院这样一种简单的居住环境,一种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proxy (5)_缩小大小.jpg

proxy (3)_缩小大小.jpg

proxy (4)_缩小大小.jpg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16-03-17 00:21:38

图文并茂,欣赏了……多谢叶老师!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6-03-17 06:28:39

中国的民居之一,,,谢谢介绍!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6-03-17 07:09:25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知道是如何排水的。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6-03-17 07:10:44

欣赏了!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6-03-17 07:51:52

最接近地气、冬暖夏凉的建筑。但是否能够解决潮湿和排水问题?

姓名:王继平; 时间:2016-03-17 08:08:20

谢谢叶老师介绍!盼望有机会去看看!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6-03-17 08:23:35

这几枚票都是第一次见。谢谢叶老师介绍!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6-03-17 08:37:31

谢谢介绍!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6-03-17 08:47:13

民居建筑一绝!

姓名:伍勇; 时间:2016-03-17 09:12:05

电视上看过介绍

姓名:雨人; 时间:2016-03-17 09:23:08

欣赏了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6-03-17 09:27:02

地下窑洞,和福建土楼可有一比。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6-03-17 10:14:00

绝佳居处!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6-03-17 10:18:11

不知排水有何高招?

姓名:叶建国; 时间:2016-03-17 10:20:03

各位老师:每个天井窑院都建有有自己的排水系统,一般在院子的中间挖有渗水井,供排水。在夏天,屋子里确实有一些潮湿,被子需要晾晒一下,不过不太要紧。

姓名:李新建; 时间:2016-03-17 11:35:52

北方特色,在南方行不通!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16-03-17 13:27:12

图文并茂,谢谢介绍。

姓名:寻波; 时间:2016-03-17 18:17:03

谢谢介绍!民居建筑一绝!

姓名:戴杰; 时间:2016-03-17 18:41:24

这要是在南方早就成水塘了。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6-03-17 19:54:34

谢谢叶老师介绍!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6-03-17 20:10:35

民居建筑,扑实耐用,谢谢介绍。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6-03-17 20:43:37

谢谢叶老师介绍!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6-03-17 20:44:20

中国民居之奇葩。有机会应该去参观一次。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16-03-17 22:43:21

这则信息近来在微信上看到过,当时还不太相信,但没想到还会有那么多种漂亮的门票,欣赏了!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16-03-18 06:40:30

北方缺雨水,南方的老师们多滤了。

姓名:叶永坤; 时间:2016-03-18 07:58:57

欣赏学习了!门票真漂亮,不知道建国兄有没有复品交流?请加我微信:18959892489,谢谢!

姓名:王忠雄; 时间:2016-03-18 19:21:15

因地制宜,有创造性!不知道建国老师有没有复品交流?请加我微信:18926485688,谢谢!

姓名:吴鹏; 时间:2016-03-19 16:00:03

好棒,复品交流吗?微信:136--3380--4913

姓名:王斌坤; 时间:2016-03-20 20:13:13

中国民居中因地制宜的典型。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