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陕县的陕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地坑窑院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类型,居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壮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它记录着更多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信息,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目前保存最为集中、较为完好的地坑窑院唯有豫西的三门峡地区,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许多出生在塬上的三门峡人,脑海中都有这样的场景:村落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却不见人之影踪……现在,地坑窑院主要集中的西张村镇、张汴乡、东凡乡等三个乡镇共有地坑院村庄近百个,地坑窑院近万座。现存最早、目前还住人的地坑窑院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黄土塬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是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不完的情感所系。地坑院这样一种简单的居住环境,一种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