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参展券集的形式美

宜宾:刘向东
显示日期2009-06-30;访问次数:549; 电脑端
修改标题和作者 修改文章

 门券展集是陈列出来供人观赏的平面藏品的艺术组合。从思维高度和美学高度来看,门券展品包含着组集者的创作旨意和艺术表现能力,是“专题”作者审美意象的物态化。显然,门券展集必须具有视觉形式符号,才能引导观众进入券集深层的形象世界,达到审美喻人的展览效果。鉴于此,我们应该讲究门券展集的形式美。

由于历史与本体的原因,券界几乎未去研究和探索视觉形式所组成的基本要素,而只是专注于参展作品内容及价值因素,从而在展集的表现方式上形成了一种单一狭窄的模式。这种偏颇的意识主流,突出表现为全国“届展”对参展作品的形式美感并不提倡,且常有排斥。这实在是券界不该出现的一种疏忽。

以上说法并非信口开河。在2008年“吉林届展”曾经公布的16条评审标准中,就只有“组合美观”一句可与“形式美”沾边,而这个审标样本又来自于“重庆届展”,这个16:1的悬殊差别,可以作为券界忽视展品形式美的一例举证。

全国门券峰展的评审标准并非空穴来风,它本来就源于券界专题创作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券界似乎形成了“贴片创作愈简单愈好”的通说。于是“白底黑字”加上边框的单一形式,被定格为展品贴片的制作常规,一直在“届展”上广为流行。

门券展览面临的这种“大气候”和贴片制作的这种固有形式,极大地制约了多种视觉元素与展集内容的融会贯通,那种“黑加白”的展品外在形式,长期覆盖展场,遂形成了全国“届展”高层次的券品展示与低水平的形式表现的强烈反差。或许,这正是全国门券“届展”迟迟不能走出简陋阴影、彰显大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造成如此疏忽的缘由不一。客观地分析,券界办展历史不长,因而从上到下都对“邮展”模式奉行“拿来主义”。诚然,这种借鉴有利于券界的初期发展,不过,当这种“拿来”的“邮展”理念20多年基本不变的时候,难免要固化一代集券人的形象思维,随着券集形式特征逐渐淡出组集者的研究视野,那种以“邮展”代“券展”的贴片制作形式,自然会在“届展”上盛行起来。

从本体上检视,“黑加白”的制作方式简便易行,省钱省事,符合“穷棒子”券界的实际情况,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今仍然是基层券展无可取代的展集编制形式。不过,它以“集群式”的规模长期垄断门券峰展,与全国门券界“标杆展览”名实不符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进行思考了。

讲究“届展”作品形式美,并不排斥简便易行的传统编排形式。相反,我们肯定展品外在形式的简约,因为简约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美”。这里需要梳理一下,简单不是简约,简约亦不是形式美的全部。同样,展集形式美也绝不是大红大绿乱涂鸦,它是版色雅致,色调和谐,文字与图像等视觉元素多样统一以及门券排列有序,符合审美观念的总和。

讲究“届展”作品形式美,应该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组集原则,注意突出“门券”这一主体。围绕这个基本思路进行设计创作,作品题材需要形式美化的就不可以粗放简略;作品内容无需外在润色的就只能简约淡化。总之,作者需要耐心寻找形式符号和主题内容契合的要求,选用相应的设计语言进行表述。

践行“届展”作品形式美,是一个自然地、符合券界发展规律的过程。20多年来,全国“届展”的贴片制作一直在从“白底黑字”到简单的符号化图形演进。经过总结研究,我们有理由预见,展集的外在形式表现还将向表意的抽象图像过渡,因为组集的创作思维与时代发展同步,门券展集作为供人观赏的作品,其外在形式必须顺应“圈”内外观众大群体的审美需求。

全国门券展览的总体水平像波浪般向前发展,门券展集的形式制作也正在经历从“自由”到“必然”的发育过程。终于有了这一年,在黄石“届展”上出现了讲究门券展集形式美的兆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值得庆幸,应该总结。

当券界对展集内容的掂量已经达成共识,开始回过头来用研究的眼光关注外在形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赏析品评一部门券展集,不仅可以从内容里而且可以从形式上观察到作者的文化艺术造诣和道德观念,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鉴定作品的分量。组集的魅力和趣味就在这里,作者总是要释放遏制不住的激情,试图在形式与内涵中创造一个并美的境界。

评价展示作品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审视,反思15个回合的全国门券展览,只有那些形式特征鲜明雅致,又能呈现作品文化内涵的佳作,才能成为券界的经典记忆。

(本文同时载《门券博览》2009年夏季号——本网编者注)

【责编:王建池】

编辑: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