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密是新疆最早见太阳的城市,如果从哈密到新疆最西的城市喀什,其距离相当于北京到西宁,可想西域大行政区之辽阔。哈密有5处国保,但七零八落,散聚在漠原沟谷,一如大新疆的国保分布,都是要包车或自驾的节奏。
哈密回王墓是市区里唯一的国保,是维族回王家族及其他人的墓地。哈密回王是清代哈密地方的领主,历经9代而衰。王权为政、教合体,从1697年第1世回王助大清平叛准噶尔叛乱,封“一等札萨克”开始,至1930年结束,时间跨越230多年。



回王墓原有宽厚的围墙,现已残败。它的主要建构是9世回王的汉式建筑,7、8世共享的伊斯兰风的大拱拜,以及附属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先祖4世和6世的墓则没有覆盖形建筑存在。
7世回王墓建筑高大气派,蓝绿釉面的宝相花砖覆盖,4角的邦克楼耸天,一弯星月高挂,阿拉伯风格荡漾。当年他被维族起义军杀死后,大清皇恩浩荡,批款2万两白银为其建陵墓,历时20多年建成。内部最上为蓝绿色釉砖贴砌的大穹庐,四周开有采光的天窗,下面则是室内墓葬。



墓内埋着7世、8世及王族等40人。墓为土坯夯制,形制有火焰形、圆形、三角形、菱形等等,圆形为女性,其他形制为男性,其上面覆盖有五彩绣布或单色绒布。土墓密密压压,相依相邻,光线减淡处,肃气飘然。穆斯林下葬简单,6尺白布相裹,无棺木葬品,与地气相接,回归本然。
7世回王大拱拜的旁边就是哈密最大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为4世回王所建,“艾提尕尔”是节日广场的意思。内有红柱108根,支撑着广大的平顶,墙壁上彩绘有花卉和《古兰经》文,最上开有采光窗,以免深广的礼拜堂内幽暗、压抑。





========================================================================================================

莎车和库车一样,2地坐车全凭问询、感觉和运气。莎车站没有公交站台,稀里糊涂的上了一辆8路车,车是坐对了,但全车的人没一个听懂汉语的,说了“阿勒屯”“老回城”“叶尔羌国王陵”这些关键词后,汉族人着急,维族人迷惑,似乎一个回族老汉听懂了,但他却完全告错了我下车地方。
下车一看站牌竟然出现了美丽的汉字,顿时兴奋,随后就又茫然若失,不知所从。站牌上没有那2国保的站名,只有“新皇宫”“加米清真寺”等信息,愚蠢的我还在想弄清“加米”是否是“加满”,这时时间已悄悄过去1小时,顿时醒悟,赶紧打车去国王陵。



叶尔羌汗国王陵就在新皇宫的正对面,又称阿勒屯麻扎,“阿勒屯”意思为“黄金”。王陵从1533年开始兴建,首葬的是第一个汗王苏里坦赛义德,其后又经百年绵延续建,始成今天规模,整个陵区内葬有11代叶尔羌汗国国王及王室和其他人员。
叶尔羌汗国是明代新疆建立的伊斯兰教地方政权,从立到亡,凡166年,首都即建在莎车。汗国最盛时,控辖地带有和田、喀什、阿克苏、焉耆、吐鲁番等,跨越天山南北。政权后期,陷入严重的教派斗争之中,最后导致准噶尔噶尔丹入侵,结果国败政亡。



王陵的旁边就是它的附属建筑--阿勒屯清真寺。穆斯林一天有5次礼拜,称为“五时”礼,即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和宵礼。进寺游逛,正赶上他们“脯礼”,所以很多时候在清真寺里都能看到笃信虔诚的穆斯林,信仰已深深嵌入他们的生活,难以弃离。



莎车紧邻叶尔羌河,是古“丝路”南线要冲,生产优质棉花,也是中国最大的巴旦木坚果产地,它还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县。走在熙熙攘攘的县城里,仿若置身国外,异域风情飘散,但苦恼的是在这里无法和维族人进行畅通性交流。
国家2000年后才开始在新疆逐渐实行双语教育,未免起步太晚。语言的重要性要胜于宗教的信仰度。汉语不只是汉族的语言,而是56个民族之间族际交流的语言。无障碍沟通,不仅是对国家主体语言的尊重,也是一个民族对信息的领知和自我发展都有着重要性,这一点任重而道远。

【编辑: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