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63年从沈阳军区调至总参三部宣传部的,因参加处以上领导轮训班的工作,在南池子缎库胡同的总参机关的招待所住了大半年。我早就听说五四运动前夕,北池子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曾在这里住过。当时我到北池子几条胡同打听过,附近居民都不知此事。

北京新文化纪念馆导游手册的封底
1999年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修复了北京大学红楼并对外开放。开放的头一天,我专程到那里参观。后来从北京新文化纪念馆导游手册的封底里,我找到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照片。底下的文字说明提供了重要信息:“位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的《新青年》的编辑部旧址”。我当时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询问北池子旧居的状况,得到的回答是旧址早己成居民大杂院了,原来的四合院已经没了。我再也没去现场寻找了。

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西口
近日我从《新京报》一篇报道中得知,箭杆胡同的陈独秀旧居已经重新修复,准备在今年五月四日正式对外开放。我真想在正式开放前找个机会到现场寻访一下,来个先睹为快。

陈独秀旧居
3月18日上午,北京收藏家协会组织会员到首博参观《五色炫曜》特展,参观结束后,时间比较充余。我便换乘2路公交车在妇产医院下车,沿着北池子大街向南,从北池子头条穿过骑河楼南巷,约走10多米,便看到了箭杆胡同的红色标牌,向东走一点就到达了。大门朝北,是新油漆的。从外型看,与我看到的老照片十分相似。门前还保留了当年的两根石柱。右侧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陈独秀旧居》。上端有一段文字说明:“陈独秀1917——1920年在京时的住所。陈独秀(1880—1942),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起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2001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在标牌前留了影。
我到达大门口时,正赶上那里的两个维修工人在大院内休息吃午饭。征得他们同意后,便进入院内参观。这个院子面积不大,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还有一间厨房和传达室。室内还在粉刷和装修。陈独秀旧居和《新青年》编辑部两块牌子都挂在北房。当年近30期《新青年》曾在这里进行编辑工作。部分展板暂时放置在院子中央。据介绍,陈独秀旧居200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前,曾是一个大杂院,这里混杂居住着6户居民共22人,院内私搭乱建,昔日的旧居早已面貌皆非。经过艰难的腾退和复建修复,陈独秀居处和编辑部旧址才露出了真容。现在院子内陈列的物品虽然还不多,但旧居的基本框架一目了然。我抓住时机把挂牌的两间房子和部分展板拍摄了下来。

北屋西侧:陈独秀旧居

北屋东侧:《新青年》编辑部


旧居专题展板
回家后我查阅有关陈独秀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尽菅他在历史上犯过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1929年被开除出党。但他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能忘记的。毛泽东曾经说过:“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
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的《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些人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安庆陈独秀陵园展示的《新青年》刊物

参观券

参观券
如今保留下来的陈独秀旧居已经不太多了。全国仅有三处。安徽安庆是他的出生地。这里建有陈独秀纪念馆及其墓园,规模比较大。四川江津现划归重庆市,也建有陈独秀旧居纪念馆,陈独秀1938至1942年在此居住,直至63歲去世。我在举办建党90周年门券展时,曾展示过了这两处纪念地的参观券。陈独秀在北京的旧居,虽然15年前就列入市级文物,但一直没有什么修缮。我仅收集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发行的陈独秀专题明信片。北京陈独秀旧居即将向公众开放,届时我会专程前往参观。我还期聁能获得更多的新券品。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