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沈阳的清昭陵,相信许多的外地朋友都曾来过,也都知道这里是埋葬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陵墓。
可有关昭陵的来龙去脉,和昭陵过去的事,您是否都知道呢?请听我“说点清昭陵的事”。
古代的皇帝,多数都是在在位期间,先选个风水宝地,修建自己的陵寝。皇太极也不例外,昭陵这块地儿,就是他自己选的。民间有个说法,说当年努尔哈赤不顾众贝勒和大臣们的反对,执意将都城从辽阳(东京城),迁往沈阳(盛京城),就是因为,努尔哈赤确信,从长白山脉延伸过来,经新宾永陵到沈阳东部、北部地带,一直到沈阳塔湾,是一条龙脉。皇太极对此也是深信不疑,因此,当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就把努尔哈赤埋在了沈阳东部,名“福陵”。把自己的陵寝选在了沈阳的北部。所以,沈阳人习惯的称“清昭陵”为“北陵”。这样,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都在这条“龙脉”之中。
遗憾的是,皇太极还没有来得及修建自己的陵墓,于1643年9月21日死于沈阳故宫清宁宫,享年52岁。清朝官书中说皇太极是“端坐无疾而崩”,就是说皇太极无病,却突然死了。难怪朝鲜史料说他是“暴死”的。他的陵寝,自然就由他儿子顺治皇帝负责修建了。《清史》说,当时的堪舆家(负责风水的官员)杜如预、杨洪亮来此地勘察,并负责修建的。三百年前的沈阳北部,荒无人烟,并没有山,于是从陵北推土建起了一座陵山。今天我们看到的,修建在“小山”上的巨大坟冢,就是人工堆积出来的“山”。康熙四年(1665年),杜如预、杨洪亮二人因涉嫌荣亲王安葬一案,被判凌迟处死,就是因为此二人选定昭陵有功,康熙才免于他们死刑。
一年后的八月初九,也就是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的这天,按满族人的安葬风俗,对皇太极的遗体火化,移入坟冢的地宫之中,并赐名“昭陵”。“昭陵”这个名字您是否耳熟呢?对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就叫“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都叫“昭陵”,是效仿吗?于是乎,许多人发表文章,对“昭陵”陵名进行解释。多数人引用了乾隆皇帝祭扫昭陵的见解。乾隆认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名“昭陵”,就是效仿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帝王值得效仿的楷模,在他的统治下,实现了兵强马壮,国泰民安,盛况空前,史称此时代为“贞观之治”。顺治皇帝让他的父亲皇太极之陵效仿李世民之陵,共称昭陵,无非是希望,再出现一个新的太平盛世。
1649年4月17日,已经居住在北京故宫的孝端文皇后哲哲病逝,第二年,按照清朝陵寝的制度,将孝端文皇后哲哲的遗体火化,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这就提出了一个令人不解问题,既然孝端文皇后,可以按清朝陵寝的制度,与皇太极合葬,那么同样是皇太极妃子的孝庄文皇后,而且孝端文皇后哲哲还是孝庄文皇后的姑母(一家两代同侍一夫),死后却没有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埋在了河北省遵化马兰峪“清东陵”,她儿子顺治孝陵旁边,名“昭西陵”。康熙皇帝之所以命名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为“昭西陵”,其意是说,这是昭陵西部皇后的陵墓,尽管相距千里,也是昭陵的附属陵寝。
《清实录》记载:1651年12月3日,顺治皇帝开始对埋葬先祖陵墓的山命名:封埋葬清先祖的永陵,新宾“尼雅满山岗”名“启运山”;封曾经埋葬清先祖的东京陵,辽阳鲁山名“积庆山”;封埋葬努尔哈赤的福陵,沈阳石嘴山名“天柱山”;封埋葬皇太极的昭陵,这座人工堆起的“山”,名“隆业山”。虽然昭陵这块地儿有了“山”名,可沈阳人知道此地叫“隆业山”的人寥寥无几。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