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南岳杂谈之三 文化之旅
衡山作为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
。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表达美好的祝愿,所谓"寿比南山",原来是出自于《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那样久,"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南岳进香主要有“春香”和“秋香”。“春香”,即每年开春以前前来烧香;“秋香”是每年秋收以后来岳进香。进香形式有“行香”和“拜香”。“行香”是步而来行而走;“拜香”,即三步一跪,五步一拜,或三步一跪,七步一拜。以彰显虔诚之心。 据导游介绍,南岳进香,盛况空前,颇具景致:一群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岳衡山的进香大军,由长者手捧香炉引路,年壮者高擎大旗开路,男女老幼,身着青衣,头扎红巾,胸挂香袋,脚打绑腿,手扶龙头拜凳。为头者领唱香歌,众人和之。其间不断变换队形,步履端庄,队列整齐,颇为壮观。 南岳进香歌内容很为丰富,分为起程、途中、朝香、返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香歌,七字一句,带有浓厚的地方传统色彩,字里行间充满对父母养育神灵疵估的感激和提倡孝道、善行、友爱、慈悲以及祈求国泰平安、家运昌隆等内容。南岳进香大军除了唱香歌以外,还跳“集体舞”。舞者,步履轻盈,来回穿插,舞姿优美,边歌边舞,歌与舞互为补充,互为诠泽。以表示对菩萨的虔诚,以期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的效应。
感受南岳衡山祈寿文化,似乎人们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南岳衡山,是一个寿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衡山书院文化始于唐肃宗时,邺侯李泌赐隐于衡山烟霞峰下读书论道,居处藏书极为丰富,相传过三万轴,其后李泌之子李繁为随州剌史时,在衡山建衡山书院(现名邺侯书院)以作纪念,时约816-824年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此外还有文定书院、白沙书院、紫云书院故址。
元旦朝圣、庙会、八月香火是衡山民俗文化的基本形式。这种文化的形成与衡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衡山既是历代佛、儒、道的活动中心, 也是原始宗教对衡山山神崇拜的圣地。在宗教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民俗民风, 终于形成今天这种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带有独特风格和特征的民俗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成为抗日的大本营,保存了大量抗战遗迹,它是南岳衡山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说南岳山山水水,数百个寺观庙宇,楼桥亭阁皆有故事,充满文化,值得聆听,品味,深读。
[编辑龙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