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枚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参观券(图1),该馆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县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10月,馆址原设在于都县城谢家祠,原馆名叫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2004年4月更名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纪念馆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出发这段历史,再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是目前全国唯一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公园。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准备以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并向共产国际报告了战略转移计划,得到共产国际明确答复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部署了以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根据于都县政治条件好,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地理位置都有利于中央红军集结,选择了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集结地,长征总的出发地。
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部署,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7日开始,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分别从江西的兴国、石城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反“围剿”战场撤出,到达于都河北岸集结,10月10日,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也从瑞金的梅坑、田心、九堡驻地向集结地开进。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北岸集中后,并分别进行了近10天的休整和人员、粮食、物资、武器、弹药的补充。
当时于都县人口有30万,是中央苏区最早、最巩固“全红县” 之一。为了确保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转移,全县的男女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为红军捐船送木、铺路架桥,为红军征集粮食、军费等各类物资。有党史研究工作者测算,将近9万人的大部队,一日三餐就要上千担稻谷,把上千担稻谷碾成米、烧成饭,其加工、搬运、燃料都是一项非常惊人的工作。此外,要为每个红军指战员准备7天的粮食,在那个艰难岁月,一个小县城的难度可想而知。
1930年10月,根据朱德的指示,红军第一支工兵连成立。工兵连在夜渡于都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兵连在于都县人民全力支持下,每天下午5时开始架设浮桥,晚上8时前完成,红军通宵达旦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6时前又将浮桥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不留任何痕迹,沿河6座浮桥如此重复架设了10多次,苏区人民用激情和热血,筑起了浮桥,送红军过河的船只覆盖了上下60里的河面。
在全力支援红军的同时,30万于都县人民实行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消息。当时国民党的飞机整天在苏区上空盘旋,一发现有红军目标就狂轰滥炸。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白天隐蔽在树林里,晚上才渡河。
8万多红军主力在一个小县城集结、休整、筹粮、筹款长达10天,之后安全顺利渡过于都河,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国民党竟对此一无所知,1934年10月15日,蒋介石偕夫人从南昌飞往西北视察,23日,国民党在成都出版的报纸称:“今年他们(指红军)就要被消灭了。”直至10月30日,才意识到红军正在实施重大行动。30万于都县人民没有对外透露一点消息,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秘密,为中央红军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打好了基础,创造了保密史上一个奇迹。
在苏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从10月17日傍晚到10月2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余人和五千余名挑夫,分别从于都三门滩至会昌珠兰埠长达60公里的贡江北岸南渡于都河,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开始就拉开了长征胜利的序幕。
乐于奉献的于都县人民对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于都出发长征的红军八万六千余名将士中,有五万多人是赣南籍子弟,其中于都籍子弟一万七千余人,在长征中壮烈牺牲一万三千人,全国解放后于都县籍将士仅留下277人,于都县人民支援红军长征的钱粮物资占全苏区的四分之一,长征出发时于都县安置了三分之一的红军伤病员……为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转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中共于都县委、于都县人民政府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绩,于1986年10月,在于都县城谢家祠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2004年4月更名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2009年,于都县又投资近千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地发纪念园(图2)。扩建后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地发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行道象一条飞舞的红飘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纪念园入口的主题雕塑高7.5米,底座长8.6米,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她体现的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雕塑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集结广场中间的红五星代表的是红星第一、第二纵队,而围绕在她周围的这五个红色钢铁构架,代表的是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象征当年,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两个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五个军团在于都河北岸集结、休整补充,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
纪念广场中间铺设一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于都出发,直至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的长征历程。纪念广场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象征着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发。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八个主要渡口。纪念碑围栏左侧镌刻叶剑英元帅在1962年建军节前夕,为了缅怀当年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而写的一首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前两句描写了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情景,后两句引用了燕国人高渐离,在易水边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的历史典故。纪念碑围栏右侧镌刻为陆定一同志在长征途中写就的《长征歌》里的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两首诗就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基本陈列以长征前夕中央红军在于都的主要活动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历程为主线,充分体现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红军在长征途中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伟大的长征所凝聚的伟大的长征精神。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图画、实物模型等展示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的历史。
如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公布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是全国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人们通过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了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史诗,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注:本人收藏长征报刊、门券、票证等资料,备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地发纪念园参观券、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胜利80周年的赣南日报、赣州晚报交换。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76号2单元202室 古向东
邮编:341000
电话:0797一8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