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访友三地行(之三)
山西平遥 胡保平
三、保定行
保定是券研网的大本营,是我多年来一直渴望探访的地方。比起承德来讲,保定有多位十分要好的老朋友。从告知王建池站长计划前往的消息后,王站长就不时问询行程的有关情况,从人员年龄构成、乘坐车次、离开时间、向往景点等细节都从不放过,足见其考虑周密和良苦用心。陶万春会长、陈明新老师、张全宝副秘书长等人,本计划去北京参加京津冀邮展活动,但由于和我到保定的时间有冲突,也取消了原定的行程。他们还专门在一起研究了行程安排和接待细节,所以从到达保定的第一时间及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始终能感受到他们的悉心关照。
第一天是在市内旅游,往日在券研网上非常熟悉的景点,终于能身临其境了。保定直隶总都府衙署前的两个大旗杆的高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此外,门前的石狮、威严的大门、“公生明”的牌匾、猫头鹰的标本等等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熟识。和平遥县衙相比,规模和布局相近,但建筑形制和陈设档次则相去甚远。当年,刘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权贵人物都曾坐镇于此,影响清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被称为“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衙署内还保留着原河北省政府大楼(现为总督府博物馆办公用房),50年代在这座楼内,省委调查处理过刘青山、张子善重大贪腐案件,在这里新陈列的廉政教育展览,无疑是鲜活的生动教材。
走进古莲花池公园,迎面巨大的太湖石在北方很少见到,据说是当年的官员巧立名目,私自挪来的。古莲花池始建于元代,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园内琼楼玉阁,奇花异卉,交织成画。来到莲花池边,那网上早已熟悉的小桥、亭阁让人倍感亲切,满池的荷叶碧绿清新、沁人心扉。进入保定作家群展览室,孙犁、梁斌、李英儒、铁凝等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使人惊诧,在如此人杰地灵的土壤和厚重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无怪乎保定会出现券界重量级的人物。
我们参观了光园的史料馆,民国初期这里曾是直系军阀的大本营,一度掌控者北洋政局,众多名流、达官显贵曾在此下榻,李大钊、吴佩孚、曹锟、蒋介石、阎锡山等在这里都留下了历史印记,看着中西合璧、时代感很强的建筑,听着随行券友的介绍,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幕幕历史画面。此外,我们还游览了钟楼、大慈阁和倒坐关帝庙。
在好友的陪伴下,通过一天的观光游览,使我们对保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感受,对保定昔日的辉煌发出了赞叹,并祝愿保定能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新机遇,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第二天去清西陵游览,陈明新老师为我们联系了商务车,经过90公里的奔波,汽车直达景区正门大红门,标志性的三架石牌坊气势宏伟,造型精美,是许多门券上的主角。清西陵是清朝第二处帝王陵墓群,这里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和众多皇后和嫔妃。由于陵区很大,我们重点参观了崇陵和泰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墓,辛亥革命后,崇陵还未建成,是由民国政府出资才续建完成,所以难免粗糙。1938年地宫被盗,1980年地宫正式对外开放,由于我游览过清东陵慈禧墓的地宫,两相比较,崇陵石雕装饰的精美程度远不及慈禧墓地。
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埋葬的第一位皇帝,是雍正执政时自己监造的工程,因此,形制齐备,气势磅礴,建筑雄宏壮观,石雕工艺精美,和崇陵形成很大反差。
行前在网上做功课时,了解到末代皇帝溥仪的墓地也在附近,于是让司机师傅开车去看看。在毗邻崇陵的林荫大道旁,一架大跨度的石牌坊引人注目,上面“华龙皇家陵园”的金色大字格外抢眼,沿着陵园正前方的缓坡直行,两旁一排排的公墓石碑掩映在绿树丛中,行走不远,看到一对小型汉白玉的华表,其后竖立着墓碑和圆丘型墓塚,这里就是溥仪墓,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帝的墓地。1995年由他的夫人把他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到了这里,墓地不大,是作为普通公民安葬在这里的。公墓的老板用他的名声来做名片,溥仪则回到了祖宗的近旁。虽然近在咫尺,与清西陵的列祖列宗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从泰陵到崇陵再到溥仪墓,我看到了一个王朝从鼎盛走向衰亡的缩影,象征着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被埋进了坟墓。
中午,陶会长带我们走进附近的一家满族村落,在一家悬挂着金牌农家乐的庭院里,饶有兴趣地吃了一桌满族风情的菜肴,许多菜都没见过,其中有相声《报菜名》中提到的,蒸羊羔和蒸鹿尾(其实都是民间加工的肉制食品)。
敬请关注:探亲访友三地行之四
参观光园
直隶总督府
总督府合影
古莲花池公园
清西陵大红门前
崇陵牌坊
泰陵明楼
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墓
莲花池半票
莲花池全票
泰陵半票
崇陵半票
【编辑: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