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网启示录
江苏 张厚培
掐指算来,接触“门券收藏研究网”差不多已有5年时间了,记得刚触网时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乡下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不知看哪里,看什么好 ,反正样样都好,处处都好。5年了,看了不少,也学了不少。尤其是通过券研网与大家交流以来,感触颇多,启示也颇多,有三点启示值得记取以自勉。
启示之一: 学要有所长,术要有专攻。
“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这是从韩愈的师说里引出来的, 所谓学有所长,术有专攻, 是指学就要学成自己擅长的,而学术上要有自己专门的见解。引伸到我们门券收藏,我的理解就是要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选定一个或者几个课题,加强学习,重点研究,逐步结累,务必成为该方面的“行家里手”。
我看到,在门券收藏这个队伍中,可谓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有来自各个领域的“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精英。虽说收藏门券不过是兴趣使然,玩玩而已。其收藏目的也是为了增加知识,扩大视野,淘冶情操,愉悦心情。然而也不乏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者。如《券说中华名人》作者都兴水老师﹔对大运河颇有研究的费怀仁老师﹔擅长一页券集制作的马明言老师﹔热衷于《门票上的名画》收藏的陈涛老师……。
我入行较迟,面对收之不尽,藏之不完,浩如烟海的门券,我茫然,手足无措。接触券研网以后,我第一次系统地欣赏学习了张景生老师的《券赏国宝》,启发很大,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看出了点门道。券友老师们的杰作给了我很大启示:即使是玩,也应玩得有滋有味,玩出名堂。与其在茫茫券海中漫无目标地苦苦寻觅,倒不如静下心来,集中点精力,在自已喜好的、擅长的方面, 做一些研究和尝试,争取有所突破。成功者谁又不是如此呢?
记得去年底,我的第一篇文稿终于破网而出,谁知马上得到券友老师们的鼓励、支持、甚至单兵指导教练,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氛围,前进的道路上还能有什么困难?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反对广泛收集,毕竟在广泛的基础上才会有提高。
启示之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美国漫画家罗素·迈尔斯系列漫画《女巫希尔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女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秃鹫不断召唤女巫跳到它那边来。女巫说,峡谷太宽,她跳不过去。秃鹫对女巫说,不要用消极的思想打败自己,只要你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女巫在秃鹫煽动下,热血沸腾起来,她真的开始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于是,一挺胸,一弓腰,向对面的悬崖猛冲过去。结果,女巫并没有跳过峡谷。秃鹫看着掉入峡谷的女巫,自言自语道:看来,光鼓动她的热情是不够的,还得教她如何锻炼腿部肌肉。
在现实中,陈祥明老师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年过八旬仍在辛勤耕耘。其《中国古典文学之旅》从构思到最终出台,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彭安荣老师退休后依然边工作边制作视频券集与大分享 ,不仅老有所乐 ,更是老有所为﹔都兴水老师二十几年如一日收集800多位名人素材门票,编辑《券说中华名人》,其中《著名抗日英烈》分册已结集出书 ……。
故事中女巫的经历,现实中老师们的感人故事启示我:收藏门票仅凭兴趣和热情还远远不够,更多的时候,还得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基础的事情做起,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锻炼能力,提高水平。蓄势积厚,其“器”利了,其“事”方能善。杨群佑老师对“利其器”解释得更直白、更简单《淘券,也需要拼知识》。
其实门票收藏的过程是个探索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正如券友老师们总结的那样,小小的门票里面传递着大量的信息、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承载着历史的缩影,我们只有博览群书,交友切磋探讨,才能探索其中的奥秘, 发现很多的故事,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收藏的过程也是个遗憾不断的过程,根本就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会有一时的兴奋,但很快就被更高的追求所替代,这客观上也会鞭策、敦促我们不断地去探求、收获,再探求、再收获。
至于门券的再利用,写文槁、编专集、做研究等就更需功夫了,其“器”就应更加锋利了。如果没有“良工心独苦”的思想准备,没有练好“腿部肌肉 ”的艰苦努力,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几个月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也在网上发表了数篇实习之作,自我欣赏倒还可以,但总有遗憾在胸。一是由于集票不多,选择的余地小,故用票常捉襟见肘,时有牵强用票现象,影响阅读效果﹔二是照相、电脑操作技能欠缺,电脑制作是短板,格调单一,形式呆板,影响视觉效果。总之功夫不足,其“器”不利。这也说明练功利器过程是个渐进的过程、长期的过程,当然也应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启示之三: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学习前人的理论只能学习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体做法。
触网以后,在网上陆续欣赏了陈捷老师的《雨人访谈》,虽然看得不多,但通过各位老师的介绍,我看到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专长。再看券集展示,周晓萍老师的作品似小说,娓娓道来,诉说历史的厚重﹔张春凤老师的作品象散文,形散而神聚,传递青春的气息﹔刘铭元老师的《刘老说券》象评书,谈古论今,评说世间百态﹔马明言老师的一页券集如小品,短小精湛,全然以小博大……,真可谓百鸟争呜,百花齐放。
欣赏之余,倒也颇受启发:欣赏券友老师们的佳作,是初学者入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欣赏不仅是为了学习制作券集的方法,而是要着重领悟其制作理念。欣赏学习不能囿于前人之樊蓠,不能亦步亦趋,一味模仿,更不能复制、克隆。而要品其味.悟其道,师其意,要认真梳理别人的特点.学习别人的长处,为自己寻求新的意境积累素材,并渐渐融化为自已的理念。
我常戏言自己是边学边干,半工半读,细想起来倒是歪打正着,不就是学中干,干中学吗。几年来通过欣赏学习,自己也在不断实践,陆续做了一些小品,并形成了三个系列,《中国未解之继》、《闲话京航大运河》和《古今传奇故事汇》,自去年底以来分别陆续上网交流汇报。其目的有三,一是通过上网交流汇报,强迫自已去学习,去思考,不断提高相机、电脑等使用的基本技能,尽可能满足交流的需要﹔二就是要把自已的东西研究好、品玩好、利用好。认真听取、分析券友老师们的意见和点评,博采众长,借助榜样的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关键的是最终要能找到自己﹔三是享受快乐,我们发出去的是文槁,留下的是作品、是情感,留下的是追求的余音遗响,那种快感令人回味。
综上所述,门券收藏及利用, 不是标准化产品,没有一定之规,可以尽兴发挥,这给广大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要想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须在广泛的基础上争取提高突破、在兴趣的基础上融入理性探求、在共性的基础上谋求个性发挥、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如此玩也就玩出味道了。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有一则感悟说得好:“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爬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因本人触网时间不长,与券友交流不多,加之学习不够,认识肤浅,说了半天,观点定有纰漏,还是那句老话,写一份自已触网的心得体会,交一份作业,敬请老师们评点指教。
张厚培先生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