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拜觐歌德故居 熊开武
若不是随便问了一下中国餐馆的老板,法兰克福有什么名人纪念馆的话,我险些酿成了一生中的一个莫大的遗憾——拜觐大文豪歌德的故居!因为,歌德故居离餐馆仅500米,老板说十几分钟就可以走到,于是,我硬邀了一位不太想逛商场购物的同游老李,要他陪我去!
德国的法兰克福不仅是德国的金融中心和欧洲央行的总部,还值得德国人骄傲的是,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齐名的欧洲四大文豪歌德 (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就出生在这里。
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只好估着方向在高大华丽的建筑森林里穿行,几百米的路程竟被我们走了个把小时。当然,在这里任何的闲逛都不算浪费,我们走过了欧元大厦、市政厅、歌剧院,最后来到一条叫大鹿沟街的街边,在一排商铺的门顶上看见一幅肖像,凭着还依稀认得的英语单词,我估计“Goethe”就是歌德的故居了。
进门之后,还是因语言的问题,费了几番周折:一是故居的第一层已经改作图书馆兼售票(休息)厅,我走出走进打了两个转,最后才确定下来,这就是歌德的故居。当我准备进去的时候,一个中年人很有礼貌地栏住了我们,伊里哇拉地挥着手,可能是要我们购票。我还以为购票是在大厅里面呢,因为这外面简直就是一个以卖书为主的杂货铺。这位老外服务很是周到,5欧元的门票还要配发一份小册子。为了这份小册子,他又伊里哇拉的对我们比划了一阵,后来又找来一本厚书,里面有很多国旗,我才闹明白,他是问我们的国籍。当我回答“cuai.na”后,他还是把五星红旗的图案翻了出来,用手指着书,眼睛看着我们,那意思是要我们确定。我点点头后,他笑着对我说“ok”。然后,很恭敬地把两本中文的《简介》用双手递给了我们,并走出柜台带我们到故居的一楼,微笑着做了一个“请自便”意思的动作,挥手请我们上楼参观。
带着不错的心情,我从一楼到四楼,细细地把故居的四层楼全看了个遍。倘徉在橡木地板上,瞻仰着大文豪一家人留下的各种珍贵遗物,很有新鲜感和自豪感。这是我人生中的又一次朝圣,就像在国内朝拜了孔庙、孟府、屈原祠一样,我万分荣幸地拜觐了世界级大文豪歌德的故居。
作为一个中文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我是在《外国文学》这一课程中仰知了这位外国文学泰斗的。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这两本书,基本上是外国文学这一课程必考的题目。《少年维特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欧洲青年反封建的心声,使歌德从此亨有了世界声誉。由于故事结局过于拘泥于真实事件,竟然在当时的欧洲引发了为殉情而自杀的狂潮。另一本名著《浮士德》,是歌德最著名的作品,这部充满哲理的诗剧,生动地描写了浮士德的同魔鬼靡菲斯特的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抗争,深刻地诠释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哲学发展关系。《浮士德》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共经历六十年。也由于此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作品也因而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值得一提的是,歌德在完成这部12000行的宏大诗剧作品时,已经83岁了,六个月后,他溘然长逝。
“生活之树常青”,是歌德的名言。而歌德自己是如此地热爱生活:他主攻文学,其创作囊括抒情诗、 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 、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 、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他又是政治家、思想家,这一类的著作也不少。我在故居看到那几大橱柜的书籍时,已经感到了强烈的震撼——这何止是“著作等身”,几乎可以 “巨著埋身”了!
歌德兴趣广泛,涉猎了各种领域:不仅善于绘画,并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据说是他发现了人的间颚骨。我想,如果他后于诺贝尔出生的话,无疑会获得多项诺贝尔奖的。曾有人对歌德的人生作了这样的评价:作为人类的一员,他极尽了人类的可能性——他既表现了西方文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文明的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他是世界的一扇明亮的窗户。
据说法国皇帝拿破仑曾经会见过歌德,称赞他 “是一个真正的人!”
带着高山仰止的心情走出故居,那位老外又把我栏住了,用手指着右边的一扇大门,伊里哇拉说着,我又愕然不知所措。他急忙从我的手中扯过《简介》,用手指着封面的“博物馆”三个字嚷嚷着,胀红着脸来回比划——我总算明白了,那边还有歌德博物馆,他要我们也去看看!
我刚想迈步,同行的老李拉住了我,说时间来不及了,我们马上要去下一站旅程了。于是,我只好指着手表,摇了摇头,摆了摆手。老外看出了我的抱歉,只好耸了肩,两手摊了一下,表示理解,最后,我们只好互道“拜拜”挥手再见。
大巴士沿着美丽古老的莱茵河畔疾驰,一路风光无限:高高矗立的教堂、各种颜色的三角形房顶、一直铺到山脚下的绿色草地,无边无际的麦田,远处皚皚的雪山……不断地向我们眼球扑来,又飞速掠过。车上,大家互相炫耀自己的收获,我却提不起兴趣,我只感觉了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在伟大的歌德老人面前,我能称为一个“人”吗?
[ 编辑:龙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