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两枚保定直隶总督署立体门券(见照片一、二)。这两枚门券均系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印制,其图案均为直隶总督署立体彩色图片,一为远景,一为近景,放在一起欣赏,直隶总督署门面设计古朴大方,具有东方建筑特色,门前的两座大旗杆是保定象征性建筑。欣赏之余,想起李鸿章大烩菜的故事,今讲给朋友听。
李鸿章,自清同治九年(1870年)始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任直隶总督,其任期长达近25年,是任期时间最长的直隶总督,其权势更是达到历任直隶总督的巅峰。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至今仍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晚清中国社会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与他有关。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是功过皆存,毁誉参半,本文不加评论,只是讲故事。
清朝辅国重臣李鸿章官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奉慈禧太后旨意出使欧美各国,在美国纽约吃腻了西餐,经常在住处食用小灶汉饭菜。相传,有一天,李鸿章宴请美国宾客进晚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兴致正浓,大概是由于中国饭菜香吧,客人把桌子上的菜一扫而空。厨师暗报:准备的十大盘和十大碗的菜均已上齐,没有下菜的主菜了。李鸿章略一迟疑,急中生智便对厨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和厨师咬了一阵儿耳朵,厨师便笑着走出餐厅。
过了一会,主菜上来了,巨大无比的一大盆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什锦菜端上来了,李鸿章请客人享用。美国人品尝后高兴地开起了玩笑:总督大人,您这个时候才上这么美味的菜,是不是不想让我们吃的舒服啊!李笑答:“我们中国人喜欢将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客人还饶有兴趣地询问其菜名,李鸿章大概没有听明白,说了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好吃,好吃!没有想到这“好吃好吃!”竟和英语“杂碎”的发音差不多。正在门后的厨师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只有他知道,刚才李中堂大人的耳语,其实,这哪里是什么新菜,分明是午间宴席的各种剩菜。李鸿章在情急之下,想起自己在家中,经常把几种剩菜搅合在一起,味道独特,这次在美国急中生智,便冒险一试,不曾想竟收到奇效,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李鸿章回到直隶总督后,曾给厨师们笑谈此事,厨师们心领神会,于是根据保定府自古擅做烩菜的传统,于是用炖肉、海参、鱼翅、鹿筋等配以白菜、豆腐、宽粉条之类,再加上保定府三宝之一的槐茂甜面酱精心绘制了大烩菜,李鸿章品尝后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好吃好吃!后经直隶官府历届官厨传承,最后逐渐定名为“李鸿章大烩菜”。
在李鸿章老家的徽菜谱中,“李鸿章大烩菜”也很有名气。其实,老百姓的大烩菜,主要有炖肉(猪或羊或牛)、鸡肉、鸡蛋、白菜、豆腐、宽粉条等杂菜,味道鲜美,人人爱吃。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