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是中国最西的城市,本名喀什噶尔,1954年简称喀什。地理上的偏远,让它演绎着另一种风情,形态上更趋近中亚城市谱系。其虽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残留的人文景致屈指可数,佛教痕迹早已被清洗,模糊的似有非有,独剩的也就是伊斯兰的星月文化了。
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是全疆维族最大的3个聚居地,而喀什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维族首府,是一个信仰状态下的福慧之城。喀什没有想象中那么凝重,阳光下显得闲散而舒适。老城在克孜勒河旁,旁边的巴扎熙熙攘攘,不次于南京路、王府井的人流涌动,咖啡馆、书屋、服装店、烤食铺、水果摊林立井然。青烟飘起处溢出肉香,维族的色彩泛出流动的风景,遥远已不是概念,体会当下才是所得。
艾提尕尔清真寺在老城,这里喀什最大的信仰中心,幅散着属于自己的精神版图。14世纪时,伊斯兰教翻越帕米尔在这里生根发芽,改变了原有信仰,也改变了维族人的性格。这里都是逊尼派,青海、甘肃穆斯林的苏菲主义思想也是从喀什传过去的。
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当年建在城外的一湿地旁,清道光年间扩城时,将它包入城内。16世纪时,叶尔羌汗国王将其改建为大清真寺,1872年,阿古柏又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今日规模布局始成。清真寺坐西朝东,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风格,其实最主要的建筑无非是大门及宣礼塔和里面的正殿,总体看点颇少。
由于住的青年旅舍离寺不远,喀什的日出又很晚,一早在黑漆一团的夜色中,穆斯林们就开始了他们的“晨礼”,声音播远,袅袅不绝。作为第一个游客,管理员不忘卖票。大门进去,齐刷刷的穿天杨形成的林荫道直通大殿。
礼拜殿设在寺西的院落内,殿分为内殿、外殿和殿堂入口3部分,均在高出地面一米多的台基之上。南北长140米,140根高达7米的绿色木柱林立排列,支撑着天棚,天棚素色,无莎车加满清真寺那般华美繁杂的花卉图案。
晨阳透射外殿,有着几分诡秘感。早拜的人已散去,地毯也失去了余温,一切又恢复了宁静。大多穆斯林虔诚于他们的教义,追求的也是平和与善良,与“泛突厥主义”的宣扬和行为也是格格不入的。喀什是个漩涡中心,背负着过去与未来,喀什也是朵玫瑰,尘风中开放依旧会香美的。
========================================================================================================
阿巴和加麻札在国保名录里叫“阿巴和加麻札(墓)”,但在喀什的国保牌上却写成“阿巴克霍加麻札”,而历史书中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的“和卓木”与“和加”“霍加”为共意,就是依据音译而翻译出的汉字不同,它是“圣裔”的意思。真是有点云里雾里,剪不断,理还乱。
这里是“和加”家族墓,第一代是伊斯兰传教士玉素甫,二代阿巴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统治了喀什、库车、吐鲁番等6地,成为17世纪的白山派伊斯兰教的首领,因其名声隆显,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片家族墓。这一片区域里,葬有5代72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香妃”,故此地亦称“香妃墓”。
阿巴墓在郊外,现在村里正热火朝天的打造一个完整的“香妃景区”,因为“香妃”这个无形资产潜在价值大,深挖细掘,能拉动未来收益。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建筑群,始建于1640年,由门楼、小礼拜寺、加米清真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
主体陵墓是一座长方形拱顶的高大建筑,高26米,四角各起一个邦克楼,外墙和层顶全部用绿色琉璃砖贴面,间插有黄、蓝花色瓷砖,是阿巴墓园里经典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个黄土夯成的建构,墓室顶呈圆拱形,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架支撑,这不仅需要外墙非常厚实坚韧,也必须要求土质的拱形有科学的力学角度,这般设计,估计也是煞费苦心。
墓室里高大宽敞,平台上排列着花色琉璃砖砌成的墓,上面均覆盖有绣绒布。香妃的在东北角,前维、汉文写着她的名字。香妃55岁歿于帝都圆明园,其墓真正在河北遵化清东陵,这里只是一个象征,一种寄思罢了。
在大清康乾时期,新疆发生了准格尔和大小和卓木叛乱,康乾爷孙前后用了78年平叛,终于维护了大清版图的完整。而乾隆年间的大小和卓木叛乱,“和加”家族里的图尔都等人,没与“大小兄弟”同恶相济,反助大清,维护一统。助战有功的图尔都等人受到了乾隆的彰表,图尔都和妹妹伊帕尔罕氏就是“大小兄弟”的堂哥、堂妹,他们一起进京谒见乾隆,27岁妹妹的也被选入宫,也成就了后来的一段香妃传奇。
不过我一直疑惑的是香妃入宫时的年龄,27岁的贵族家女,不会是剩女吧,正常时段该为人妻人母,尤其旧时都是碧玉年华当有所嫁,不过这一切都不是障碍,政治联姻才是一种需要,这在大清属于正常消费。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