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一定见过 早年发行四枚一套的《中国古塔》邮票。倘若你不曾拥有这四枚邮票,那一定找来看看,它们就是山西洪洞明代的琉璃飞虹塔、山西应县辽代的木塔、河南嵩山隋代的砖寺塔、云南大理唐代的砖石千寻塔。
我为什么这么繁锁的介绍塔的名称呢?是因为这四座塔的材质不同,朝代也不相同。我是塔的爱好者,当然也参观过许多名塔。塔的风铃就如同塔在吟唱,塔的翘檐就仿佛在微笑,塔的高耸好似与天在对话。九十年代我有幸身临其境一睹四塔风采,四塔的倩影不仅仅留给我历史的痕迹,同样也给我留下动笔的念想。
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古塔不计其数,无论是在乡村田野中,农舍寺庙,抑或江海湖边,青山古镇,古塔就是当地人的记忆,当地风俗的文化碎片,也是历史沧桑古庙的守望者。1997年7月太原第十届全国门票展期间,我和南京收藏爱好者祝力军兄以及上海收藏家郭效文先生、蔡步强先生等一行十八人组成参观团在酷暑中来到苏三起解的洪洞县。
说起洪洞县古迹资源实在太多,从个体上说我们参观了元代的木结构大殿、水神庙、元代的壁画、苏三押解的监狱。广胜寺的飞虹塔那是我们重点探访的古迹。当我们一行十八人来到塔寺院,被眼前花花绿绿的古塔身影顿觉亮眼,这就是因塔身镶嵌着三彩琉璃,故也称为琉璃塔。经管理员介绍:飞虹塔始建于汉,多次重修。郭效文先生指着塔询问:现在这塔是什么时期的,看来郭效文先生对古塔情有独钟。管理员继续道:现在的塔是明代嘉靖年重建,共十三级,塔身青砖砌成,各层都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管理员还告诉我们,塔是中空的,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我们站在塔寺院,仰慕它的身影已足够了,更不敢奢求登塔,我对寺院内的碑碣有点兴趣,这都是研究寺史沿革的资料啊!我们要离开时,广胜寺的方丈应我们的要求与大家合影。回望那高高耸立的飞虹塔,蓝蓝的琉璃瓦又一次晃动我的双目,这瓦蓝瓦蓝的天空,是不是琉璃瓦对白云的衬托?
从晋南折返太原我遇到了洛阳石窟爱好者陈路先生,镇江剪纸艺人陈佑丰女士和常州资深收藏家朱孟昭老先生。我们又临时搭配向晋北寻访。我们一路扫拜了晋北多处的访地,在应县木塔管理所拜见了杜所长。热情的杜所长听说我们是参加全国门票会议的,先每人赠送二枚门票,并亲做向导带我们登楼逐层讲解:这木塔学名本叫“佛宫寺释迦塔”,辽代清宁二年建,共九层。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层,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此时,我想到南方为什么很少见到木结构建筑,是否南方地处雨水多季,易受潮湿的原因不易保存。杜所长似乎很了解我的心思,他说:木塔能保存至今还是地缘之故,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基上,内外两槽立柱,这样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杜所长用很软的山西话骄傲地说:塔建成二百多后到元顺帝时曾发生大地震仍巍然不动。
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仰望塔顶部藻井,陈路先生叹到有天高莫测的感觉,是的,不仅高比例也适度。杜所长指着壁画道:我们这里也有飞天,是六尊如来,色彩鲜艳,活泼丰满且神釆奕奕。接着杜所长很神秘的介绍:近年在整修时,发现一批辽代的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啊!我禁不住脱口惊叹说:这对辽代的研究太重要了。杜所长笑回在经济、文化、宗教活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结束对应县木塔参观,使我们四人更直观的了解古塔,更对杜所长的精彩介绍增加敬意,山西风光好,人也好。
嵩岳寺塔是我参加西安全国九展时路经河南绕道去少林寺拜访的,那时去少林寺人不太多,不似现在旅游开发人头攒动。空旷的太室山一眼望到寺塔,急迫的心情快步扑进它的身旁,也顾不上寺门的门槛一脚踏空摔倒在地,看守人急切上来扶,我摆了摆手,有所感悟说:算是给宝塔祈祷磕头了。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数一数有十五层,从平面看呈十二角形。建议学建筑的人来看看,宝塔由于建筑技术高超,塔身虽说用青砖黄泥垒砌,但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却巍然屹立于嵩山之中,不能不说是奇迹。为什么现代有的钢筋水泥建筑禁不住风吹雨打?
嵩岳寺塔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入口可至塔心室。在塔的密檐之上系由宝珠、相轮、仰莲、受花组成了塔刹,看上去十分秀丽。宝塔就宝在宝物对塔的装饰。当我别离时多望几眼,也不知何年月再有缘分来拜访,即然来时扑地磕头,何不妨别时再扑通一声,求福,求一路平安。
小的时候读语文课本,对苍山洱海在哪里不知所云,那是遥远的异乡他国?图画中的三塔更不知是何物。当身处大理,亲手触摸三塔时,不知是激动还是心怯,背着三塔悄然润眼。少年的梦幻就这样被惊醒。三塔应是崇圣寺三塔,是三座砖塔鼎足矗立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大方形塔,又称为千寻塔。何为千寻?也许是我梦里寻他千百度?不然,这寻在古代是长度单位。围绕这三座塔形,我仿佛又见到西安的小雁塔,太像了,这有什么关联吗?记忆中《徐霞客游记》没提到相关说法,郭沫若也没说点什么,唉!不费脑神了。
千寻塔为密檐式建筑,计有十六层,每层正面中央开有券龛,里面放置大理石佛像一尊。唐朝时的大理是处在南诏的统治下,这三塔应该是南诏保和时期建造的,也有史学者持不同观点。三塔中的大塔是中空,南北两小塔是实心,亲临塔身一眼就辨识。两塔都涂有一层白泥,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这种装饰和前面介绍的中原塔有不同点。在云南各少数民族村寨几乎塔形都有点大葫芦状且都是白身,这有点地方特色,更能说明千寻塔在古塔中的崇高地位。每每转身启返时,总有恋恋不舍,总有再回眸的下意识,当待我再次转首时,眼前晃悠着一只蝴蝶,她翩跹飞舞,在我周身绕飞,明白了她是在引领我走向美丽的“蝴蝶泉”边。
2016年7月28日
写于翠屏山房
[编辑 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