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国保(101)【江苏无锡】—泰伯庙和墓

江苏无锡:骆志方
显示日期2016-08-12;访问次数:511; 电脑端

泰伯庙.jpg

    泰伯庙和墓虽是泰伯系列,但不挨着,分属无锡两镇。泰伯庙在梅村镇,是祭祀句吴国先祖“泰伯”的地方。此类庙在苏州也有,当年江南地带都归属泰伯地盘。都有共同的情结。泰伯庙坐北朝南,南依香花河,北偎伯渎河,四周树木簇拥,祥和盎然。

    泰伯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中轴线有牌坊、棂星门、戟门、至德殿等,1983年又补建了让堂、祖师殿、德洽堂、宝珠堂、尊德堂、关帝殿、采芝堂、仓厅、隔凡楼、小筑、圣堂、慈俭堂、大夏堂、小让王殿等等零零碎碎的建筑,总算凑了一个“古建群”。而其中只有香花河桥、两牌坊和至德殿为明代遗存。

泰伯庙 (1).jpg

泰伯庙 (2).jpg

    香花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跨度不大,矢高约有2米左右,是一座明代风格的袖珍小桥。过桥就是“至德名邦”麻石牌坊,形制简单,双柱开一间,顶端起两楼,柱下各有3个夹柱石,牌坊正中嵌有“至德名邦”石匾,横坊南边刻有“凤遨九天”,北边则是“翼鸟腾云”的雕刻。

    泰伯庙青石棂星门为三门六柱冲天柱式,下设栅栏门,左右接墙垣,和至德牌坊皆为明代原物,柱头为翔云纹刻饰,枋上是浅浮雕花草纹,通体给人清爽大气的感觉。

 泰伯庙 (3).jpg

泰伯庙 (4).jpg

    至德殿是泰伯庙中唯一的明代木构,平朴的屋瓦似乎没有散去炉火的味道,斗拱有着森林的记忆,素色的梁枋上纤尘未染,淡淡的油漆香氤氲缠绕,这就是梦中的明代,光鲜的让人激动。大殿位于不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殿内正中是新塑的泰伯坐像,头戴冕旒,手捧玉圭,穿玄衣,披龙袍,一幅帝王像。老的泰伯像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一群学生砸毁了,这笔烂账可不能算到“十年”的头上哦。

    矜持一下,猛然发现大殿还有两款明碑。西墙边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立的《泰伯庙瞻田记》碑,由户部郎中钱荣撰写,内容是泰伯庙得到田产,以租养庙。此碑碑额华美,篆书题额的上面是云上红日,两边各线刻着卷云与飞龙。东墙边立的则是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文渊阁大学士王鏊撰文的《无锡县重修太伯庙》碑记,陈实书丹,吴学篆额,其书法与内容当为上品。

 泰伯庙 (5).jpg

泰伯庙 (6).jpg

泰伯庙 (7).jpg

泰伯庙 (8).jpg

    周部落是个古老的部落,源自黄帝,殷商时期,因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首领亶父(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率领周人迁移到渭河流域的岐山周原定居下来。“周”的概念由此产生。亶父是周族的杰出领袖,富有远见卓识,选择后任继承人时,看中了贤能圣德的三子季历,而作为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了避免兄弟阋墙之争,便离开了岐山,避居江南,他更像是保全性躲祸,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当时的江南尚是民智未启的荆蛮之地,兄弟两人断发纹身,入乡随俗。他们平墟筑城,建都梅里,创建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句吴”国,“梅里”也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先进是一种生产力,中原的农耕技术和文化,让原始的土地浸染了文明气息。300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洪荒在日月盈昃的转化中变了容颜,江南已成富庶之地。泰伯在世,必是感慨万千。

泰伯庙 (10).jpg

泰伯庙 (11).jpg

泰伯庙 (12).jpg

泰伯庙 (13).jpg

泰伯庙 (16).JPEG

第一次去时的门票

泰伯庙 (17).JPEG

此行门票

 

 

    泰伯墓在鸿声镇吴文化广场旁,墓是汉桓帝刘志在永兴二年(154年)敕令修建的,和泰伯庙是同一时期的工程。泰伯墓景区坐北朝南,中轴线有牌坊、前甬道、门厅、仰止阁、大德门、月牙池、三让牌坊、后甬道、享堂、四棱碑和泰伯墓冢组成,并附建有怀德堂、宗会堂、御碑亭、碑林等,总之新旧两体又成了建筑群。

    新修的五门六柱青石牌坊高大巍耸,牌坊后为前甬道,左右是高仿明十三陵制成的五对石像和翁仲。神道西有清乾隆御碑亭。东为明建文帝御碑亭,上刻建文帝诗一首,传说当年建文帝“靖难之役”时逃到无锡,在无锡泰伯墓题壁作诗,后几句为:“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身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如果事实是真的,那他的感慨也是真的,因为他怀疑世间帝王有“让”德,有多少弑父杀兄的悲剧在轮流上演,所以他的心理暗合了陆龟蒙所说的“不信人间有让王”。

 泰伯墓.jpg

泰伯墓 (1).jpg

    怀德堂为东侧殿,里面塑有吴国第二位君主仲雍和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的塑像。室内堂柱上挂有康有为题写的楹联“ 一游一豫同民乐,知止知足仰山高。”而季札是“小三让”,几次辞让其兄弟而不受国位,“让”德之风绵延。司马迁赞美他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他的德才也成为孔子仰慕的南方圣人。

    宗会堂是西侧殿,里面塑有泰伯后裔十二姓始祖像,“吴、柯、辛、蔡、翁、曹、周、洪、江、方、龚、汪”这12姓均由泰伯“姬”姓派衍而来,某种意义上说,泰伯墓也是这12姓的祖坟。泰伯也被公认为天下“吴”姓的始祖。

泰伯墓 (2).jpg

 泰伯墓 (3).jpg

泰伯墓 (4).jpg

    月牙池似一弯明月,池身及周围的57根栏柱都是明代之物。池后是清嘉庆年间建的的三门四柱冲天式青石“三让牌坊”,上刻有对联一幅“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牌坊正中横枋上刻有“至德墓道”四个金字,为宋哲宗赵煦所题,顶端是刻有“古皇山”篆体字迹的火焰牌。

    《论语·泰伯》中有:“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所谓泰伯“三让”是,“一让”季历,让二弟继承了父亲王位。“二让”姬昌,季历让商王文丁谋害后,其侄姬昌请伯父泰伯继承周侯,泰伯坚辞,这一让也成就了周文王的功业,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三让”仲雍,就是把“句吴”的王位让给了其大弟仲雍。他的礼让之德,不是顾命,而是他看得比较通透。

 泰伯墓 (5).jpg

泰伯墓 (6).jpg

泰伯墓 (7).jpg

    享堂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顶,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大门两边石柱上镌刻清嘉庆金匮知县齐彦槐所撰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享堂是置放先人像或牌位的地方,屋内正中台上有亭式木质牌位罩。里面立有泰伯牌位,上有“千秋俎豆”匾额一款。俎和豆都是旧时祭祀时盛放东西的器物,四字意为泰伯永享千秋万代的供祀。

    青石四棱碑,碑为正方体,通高约2米左右,上有四面攒尖式碑帽,面南碑上刻有阴线双钩“泰伯墓”篆文三字,周边刻有云龙纹、火珠纹。碑东面刻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杨文所撰的《重修泰伯墓记》,字迹尚为清晰,但北侧明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高攀龙所撰的《泰伯墓碑阴记》,字迹已漫漶不堪。

    此碑被肮脏的玻璃罩罩着,看似保护得当,其实此法比自然状态下的保护损害更大,当有水分进入罩子后,不能及时蒸发,反而给杂草、苔藓滋生了温暖潮润的环境,尤其苔藓,它在石材上长期吸收水份,让石碑变质、变色,分泌出的各种有机酸,会直接对碑体产生伤害。正确的做法很多,如砸掉玻璃罩。

泰伯墓 (8).jpg

泰伯墓 (9).jpg

泰伯墓 (10).jpg

    泰伯的墓冢,它由望柱、罗城和墓墩组成。望柱柱头上雕刻有一对小蹲狮。墓墩高约2米,青石砌成,正面有刻着“泰伯墓”三字行书墓碑。四周树木葱茏,绿草茵茵,这里沉淀着三千年的过往,墓已成为人们寄托精神的一个物质标志了。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经安住,有的开始寂灭,有的早已虚空,这大概就是世间的流转吧。抬望眼,只有野云淡然飘过。

 泰伯墓 (11).jpg

泰伯墓 (12).jpg

泰伯墓 (13).JPEG

第一次去时的门票

泰伯墓 (14).JPEG

此行门票

 



    ---此文是给百代旅行APP签约提供的有偿文字,原文4200字,删繁就简瘦身后,以飨券研网诸位,APP文章是有套路性的,和今天各位看到的文字结构不同。而泰伯庙和墓,我也是第2次去,专门为拍照,因为两景都是去一次就足够的节奏。感谢各位看客耐心读完,谢谢。





【编辑: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6-08-12 00:09:48

看过精美的图片,如身临其境,谢谢介绍!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6-08-12 00:21:01

欣赏了!谢谢!!!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16-08-12 01:21:57

让国让梨奉古贤,集德集券访国保……赏读骆老师的美文,谢谢!……

姓名:杨新渝; 时间:2016-08-12 06:54:53

欣赏,票我没见过,照片中的小桥真别致。

姓名:雨人; 时间:2016-08-12 07:50:58

欣赏了!!!

姓名:万钢; 时间:2016-08-12 07:58:35

说来惭愧,身为无锡人却很少去这吴地先人之地,三枚票也只有旧品残券……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6-08-12 08:07:17

券靓景美,欣赏!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6-08-12 08:14:18

此处参观过。拜读骆老师的美文!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6-08-12 08:25:42

介绍详尽,图靓文美!谢谢展示。

姓名:王敬芬; 时间:2016-08-12 08:34:11

图文并茂,,谢谢介绍!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6-08-12 09:01:10

泰伯与我地有血缘关系呀...........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6-08-12 09:28:01

古文功底深厚,古建知识扎实,历史渊源清晰,照片拍摄专业!点个赞!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6-08-12 09:58:54

跟着骆老师游国保,图美文美票美真爽!!

姓名:高兴武; 时间:2016-08-12 10:25:17

文章资料翔实,建筑气势恢宏。谢谢介绍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16-08-12 14:15:12

景致和门券都很不错。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6-08-12 15:00:57

欣赏了!谢谢介绍!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6-08-12 15:42:35

随同参观、学习。

姓名:王建池; 时间:2016-08-12 16:44:15

拜读骆老师文章,学习历史知识,补白古建学识。谢谢!

姓名:孙元利; 时间:2016-08-12 16:56:17

谢谢介绍!!!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6-08-12 17:00:06

拜读美文,赏心悦目,谢谢骆老师!

姓名:伍勇; 时间:2016-08-12 17:58:43

欣赏了,谢谢!!

姓名:寻波; 时间:2016-08-12 18:53:43

景致和门券都很不错。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6-08-12 20:34:41

图文并茂,,谢谢介绍!

姓名:陈明新; 时间:2016-08-12 22:33:10

文美图更美!谢谢介绍!!!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6-08-12 22:43:40

知识渊博,观察细腻,详细介绍,赏心悦目。

姓名:彭水珍; 时间:2016-08-13 21:57:19

谢谢详细介绍!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6-08-14 17:59:10

知识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学习了。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6-08-15 16:22:58

细细读来,书写详细。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