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上的人应该都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学校的音乐课开始教唱抗日战争歌曲。也许这些歌曲你现在还会唱,先听一首《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再听一首《大路歌》咳嗬咳咳嗬咳,大家一齐流血汗……,再来一曲《前进歌》同胞们,大家一条心,挣扎我们的天明……。是不是想起来?这些激情高亢的歌都是出自于国歌谱曲者——人民音乐家聂耳。
说到聂耳,这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名字。读初中时,音乐课老师讲聂耳的音乐不仅旋律铿锵,且紧扣时代脉搏这个大旋律,是用音乐的符号传递民族的呐喊,用旋律与人民相融相通。聂耳的名字也由此深深的印在人们心中。
八十年代末,我在云南盘桓时,践行了我少年的夙愿。虽说这天细雨濛濛,但草木更鲜,昆明的西山愈加花木繁茂,我想聂耳做为一个年青的音乐家葬在于此是昆明人给予他的厚爱。
冐着细雨,我漫步在西山,聂耳的墓就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早年我就听说聂耳原先的墓地是1938年将其骨灰安葬于西山的高峣山麓,有云南著名历史学家徐嘉瑞撰写的《划时代的音乐家聂耳之墓》的石碑。我正在拜谒的这座聂耳墓,是1980年5月13日迁葬在此的。
雨水滋润着青山,眺望滇池雾气茫茫,我低头默数着登墓石阶正好二十四级,这一定是象征着聂耳二十四岁的年轻生命。再环看墓地七个花圃被雨水浸润愈发鲜艳,更加增添了七声音阶的旋律。正中的墓穴位于琴盘的发音孔上,象征着聂耳的音乐永生不息。仔细看看,我又一次看到熟悉的字体,那就是琴盘顶端竖着七块晶莹的墨石,郭沫若上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许是原先徐嘉瑞书写的被替代了。郭沫若是文化界的巨擘,他的题写更能表达人们对聂耳的崇敬。的确是这样,松柏苍翠环绕着墓地就是显现聂耳的不朽精神。
据聂家后人聂耳的侄女聂丽华讲: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有时也用紫艺。聂耳自幼爱好音乐,1930年到上海后入明月歌舞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1935年7月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聂丽华出生时虽未见过聂耳,但谈起叔叔却充满无限崇敬和自豪。聂耳也曾自述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心境:“我写这首曲子时候,感情很激动,创作的冲动像潮水一样思绪里涌出来”。
聂耳是永恒的,他谱写的歌曲是永恒的,我凝望着聂耳墓深深地鞠了一躬,天虽下着小雨,是夏天,雨中,聂耳墓围紫色的叶子花特别鲜艳。
前几年央视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在考核演员理论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被国家授予“人民音乐家”的有哪几位?著名音乐人徐沛东这样解释道:能够享誉这称号只有三位,他们是国歌创作者聂耳、《黄河大合唱》创作者冼星海以及《五月的鲜花》创作者光未然。
我写完这篇小随笔,但思绪仍沉浸在二十多年前的西山聂耳墓前,二十四岁的聂耳手执小提琴正激情澎湃的演奏着他的谱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二0一六年八月十四日
写于翠屏山房
[编辑 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