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将军二三事
徐州有个淮海战役纪念馆,我到徐州总要去看看,不是为别的,只因纪念馆里的实物资料太丰富了。在被俘的国民党将领中,有这么一张照片:头戴棉军帽,身穿棉军衣,两眼愣视前方,微侧着身子一脸不服输的半身像,他就是在淮海战役中被粟裕将军全歼在双堆集被俘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维。
说起黄维名气大了,甚至盖过了他的上司杜聿明。凡读过《毛泽东选集》的,都知道黄维率领的国民党机械化兵团,气势汹汹杀入战场,企图增援陷入重围的杜聿明,不料反被解放军一举歼灭,这年是1948年12月15日四十四岁的黄维做了战犯。黄维一生秉性固执,正是这个脾气使他在改造时受到同战犯的批判,也是这脾气对一些事的较真,纠正了对事件的真实性看法。黄维是1975年最后一批被特赦的,前六批特赦都有一位代表向政府宣读给毛主席的感谢信,第一批是杜聿明,第二批是李仙洲,第三批是廖耀湘,第四批是康泽,第五批是王陵基,第六批是方靖,都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将领做牵头。到了第七批,公安部考虑黄维是个没改造好的典型,把他列为名单最末端。送达毛主席圈阅时,毛主席用笔把黄维的名字划到第一位,就这样我们看到报纸新闻时,黄维代表293名被特赦的战犯宣读给毛主席的感谢信,黄维泣不成声,从心里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此时的黄维已在功德林度过二十七年,时年七十一岁。
黄维在战犯改造所,对所有人都爱理不理,异想天开的搞起什么“永动机”,战犯们都谴责他逃避学习和改造,黄维却反唇相讥就:“你怎么知道我的创造发明是做梦,人类有哪一项重大发明不是经历种种磨难”。永动机成了黄维改造的理由,战犯们都称他为“怪人”。当年黄维除了对蒋介石和他的顶头上司陈诚,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在改造所更不把别人放眼中,常常与人一言不合而争。他却不知道,他的夫人蔡若曙带着四个孩子在外等他出狱,就因为黄维改造带有抵触,让家人几乎万念俱灰。
固执是黄维的秉性。我手中有一册1983年出版的《淮海战役亲历记》是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在征求原将领们写此书时,黄维对书的名称较起劲来:既然是国民党将领回忆就不能用淮海战役名,应该是徐蚌会战。杜聿明,杨伯涛,宋希濂、李以劻、文强等都写了,黄维迟迟不动笔,文史馆领导找其谈话,黄维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改书名就不写。所以我手中的书名多了一行字“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编审人就有黄维。现在再版可能不会有了。
黄维作为文史馆员经常开会学习,1976年全国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领导要黄维在大会上发言,一向不发言的黄维在领导动员下,抵不住压力登台发言了。事后有人责问:黄维是顽固的战争罪犯,在淮海战役中败于邓大人手下,有什么资格批邓。黄维内心感到十分内疚。“四人帮”粉碎后,黄维终于吐出闷气说:“坏了我黄维的名声小,坏了共产党的名声事大,四人帮做了共产党的敌人做不到的事!”
黄维这个人比较重感情,对朋友或对共产党的朋友都念念不忘。1977年10月他刚参加完国庆28周年观礼,就来到南昌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看到他的同学方志敏烈士名字时,他说:“我要去参拜方志敏烈士墓”。黄维站在方志敏墓前,久久默哀,他怀念同学,更敬仰方志敏(黄维在1924年离开家乡,找到方志敏一同报考上海黄埔军校,同被录取后,方志敏受党的指派回江西与黄维在上海告别,后方志敏领导了弋阳横峰起义)。
黄维的故事实在太多,也很难用短文写完,我就说说黄维的去世在海外引起的反响。1989年3月20日这天黄维因心脏病突发离去,年初台湾方面通过民间渠道邀请黄维和文强去台湾访问,黄维说去台湾一定要祭扫蒋介石、何应钦、陈诚、蒋经国的墓,还要面谒师母宋美龄和陈诚夫人谭祥。所以有人联想“为何黄维至死要去台湾”,其实黄维曾多次说:我要致力于两岸联系,一定要为和平统一祖国的神圣事业献出绵薄之力,这就是黄维晚年真实的心声,确实黄维为祖国统一做了许多工作。据黄维的女儿黄慧南说:爸爸总是趴在桌上看啊,写啊,划啊。,为统一献计献策。全国政协也给予很好的评价,是的,黄维将军对祖国有着深情的爱。
小帖士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碾庄全歼黄伯韬兵团
第二阶段在双堆集全歼黄维兵团
第三阶段在陈官庄全歼杜聿明集团
二0一六年八月三十日
于翠屏山房收起
[ 编辑 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