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也随之名声大振。然而,时至今日,有许多人没有搞清楚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之间的关系,经常将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混为一谈。
平型关战役: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1937年9月中旬,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组织了一场对日抗战战役,因主战场在平型关附近,俗称平型关战役,历时一个月,属中等规模的战役。
平型关战役全线战场绵延数百里,中国军队投入兵力10多万人,达11个军,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据日本军方显然缩小了的资料记载,日军死伤8562人。中国军队伤亡尚无确切统计,但大大超过日军则无疑。该次战役有作战计划、作战方针,有战略目标及战役目标。
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伏击日军辎重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高涨了中华人民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整个平型关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体现出在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旗帜下,相互取长补短、共谋民族大业的胸怀和气魄,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平型关大捷,从军事上说应该称为平型关战斗。战场实际上就是在由灵丘通往平型关方向的小寨、老爷庙和关沟一带和一条叫乔沟的深沟里,距离平型关口大概不足一公里。为了表述方便称平型关大捷。
从战役角度看,平型关战斗是配合平型关主战场的侧后伏击战,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歼灭的是日军二十一旅团的一个辎重部队1000余人,并不是整个的二十一旅团,更不是坂垣师团。由于八路军对日本军队的战法、战斗能力并没有感性认识,此战也损失上千经过长征的老战士及宝贵的弹药。
平型关战斗的意义,主要是在政治上的。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友军树立了榜样,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战争的希望,对八路军抗战的重要作用有了认识。这次战斗,也使八路军认识到了日本军队的特点,取得了对日作战的经验与教训。从此,八路军坚定了游击战为主要战法的思想。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第一,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其时,南线的淞沪会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师失地。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馀日军,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国民党政府称:“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而它更重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所指出的:平型关战役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中国人民的士气。”第二,平型关战役对日军的痛击,既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第三,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第四,平型关战役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平型关战役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 第五,这次战役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与多派系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协同作战,这次合作的成功,为以后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