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孔明在今天是个妇孺皆知的名人。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个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相,他似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完美无缺的神人、圣人,死后人们追思怀念,千古不衰。中国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确为一生小心谨慎,才能卓绝,品质高尚,是历代将相之师表,忠臣之楷模。《三国演义》和一些戏剧,把他演义成一个忠、孝、义集于一身,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未卜先知,近乎半仙的非凡之人。但他是人,不是神,诸葛亮并非都亮,孔明并非都明。
诸葛亮自辅佐刘备后,入蜀建业,三分天下,取得了骄人功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的所做的的错事,件件都可以在当今社会身败名裂,遭牢狱之灾或杀头之罪。诸葛亮做过什么错事呢?
一: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蜀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炜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
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
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九: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
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十:任人唯亲。
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
人们对诸葛亮的功过自有评论。出于当权者的需要,塑造出一个忠孝义的完人当做榜样,把诸葛亮推出来,极力宣传《三顾茅庐》、《隆中对》、《空城计》……的忠心耿耿、出神入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剧情,塑造诸葛亮的高大全形象,而达到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和目的。
所以,诸葛亮并非常胜军师、并非从谏如流、并非知人善任、并非审时度势。诸葛孔明早就看出天下将要三分,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是他非要六出祁山,弄得个“壮志未酬身先死”,就是为了一个千秋万代名?诸葛孔明先生不会而使后人“常使英雄泪满襟”。
往事越千年,武侯祠前,空余柏森森;卧龙岗上,只有草萋萋!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