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两年、转战14个省的长征全部胜利结束。长征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从此揭开新的篇章。红军长征也成为人类行军史上的史诗。作为三军会师的重要标志性地点,甘肃会宁从此也被人们牢牢刻记在心中。
笔者珍藏着一套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的门券。这组门券是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使用的书签式门券,左(上)侧是书签孔,有红色或黄色的绳子,右(下)侧是票价和副券。门票使用时遗址尚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此推测,这套门券最迟使用到1996年。
会师楼,原为会宁县城“西津门”的城楼,始建于明洪武6年(1373年),总高16米,其中木楼高6.65米,南北各保留城墙47米。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于此,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至此胜利结束,会宁城楼因此被称为会师楼。解放后,为纪念红军会师,把西城门楼改为会师楼,西津门改为会师门,登楼远眺,会宁县城尽收眼底。
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后,在文庙举行了会师联欢会。朱德总司令、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陈赓、杨德志、杨勇等三军将领出席了会议,朱德总司令宣读了中央发来的会师贺电。目前庙内展出历史名人书法和中央领导人题词作品数百件。
革命文物陈列馆,徐向前元帅生前题写馆名,建成于1988年,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名片和红军遗物,真实的再现了红军会师先后壮丽的景观。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986年10月落成,塔高28.78米,共11层,下9层三塔环抱,10层合为一塔,11层收顶。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三塔环抱,傲视苍穹,象征三军会师,团结一致所向无敌。塔内还悬有甘肃楹联学会会长安维翰撰写的对联:“会一二四方面红军,忆井岗举旗,遵义筹策,大渡桥横,金沙水拍,过草地,爬雪山,除腐恶,斩荆棘,长征途中三军明良遇,将相和,肝胆相照,风云际会;宁千万亿倒悬黔首,顾祖厉激浪,香林放彩,关川穗硕,青江风徐,去郭城,穿韩砭,越沟岔,翻坡寨,枝杨镇上全民箪壶迎,袍泽与,诗文传捷,酒看犒师。”
虽然长征已经结束80周年,但是这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仍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很强的现实意义。会宁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结束长征而闻名中外,成为革命圣地。会宁人民怀着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保护建设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形成了融文物保护、旅游参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刊登于2016年10月12日《唐山晚报》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