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本”的传说
静夜里,面对书房一排排的藏书,劳累的一天顿觉化为乌有。随手抽出一本翻看着,书香似乎弥漫整个书房。我喜欢淘书也爱藏书,旧书市场只要有空总会去闲逛。有那么一段时间喜欢上淘老旧的笔记本,这些笔记本里记载了往年当事人的心历路程,也有“文革”时期红卫兵串联探访革命圣地的印戳,有工厂劳模获奖的日记,也有军人学习心得。让我惊讶的发现有人在笔记本里抄满了整篇小说,行行字字,密密麻麻,这就是我告诉读者的特殊时期留下的“手抄本”传说。
我读初中的七十年代,班上有同学在课堂上偷偷阅读借来的“手抄本”,不幸被老师发现没收了。过后想想,老师也想看只是没时抄,以不遵守课堂纪律名誉借故没收。后来老师还给我同学时说,花那多时间抄太不容易了,把劲头放在学习更好。“手抄本”为什么有那么大魅力呢?这要慢慢道来。
七十年代,“文革”时许多中外名著被列为禁书,学校的图书馆和工厂的图书室很难借到名著,那时能借到小说是风靡全国新四大名著:《红岩》、《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林海雪源》等。这些书故事性强,可读性好。再后来就是浩然写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和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但人们在精神上需求远不止于这些,于是就有了抒发的渇望,“手抄本”开始悄悄出现,之所以后来盛行是合法的出版单位不给予发行。那时,都是特定声音的喉舌,“手抄本”是非正统的作品,不仅没有发表的机会,对作者和读者来说甚至是个罪名,轻者遭批斗,重者被隔离关押。失去发表作品权的人只能转入地下,悄悄地说,悄悄地写,悄悄地抄,悄悄地传。
冬季,天黑的快,我做完功课就上床睡觉,其实就想躲在被窝里看借来的《一双绣花鞋》,被窝里暖和拿着小电筒照着看,不觉被“手抄本”惊悚的故事,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悬疑,或真或假,若隐若现让我在被窝倒吸凉气。看至深夜,有点睏了,突然隐约听间隔壁邻居的房门“吱”的一声响,一个幻影怀抱皮箱蹑手蹑脚的上楼去,嗵,嗵,嗵楼板传来怪异的脚步声,不一会儿,楼上有动静,又安静下来,在这恐怖的黑夜里传来了嘀嘀嘀嘀嘀……声音,啊!这是潜伏特务在发报,吓得我浑身颤抖,赶紧捂着被子,两眼皮一合进入梦乡………
“手抄本”在坊间传抄传看,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平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报纸杂志书籍广播上,仍然一如既往地宣传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水面之下却暗流涌动,开始有组织的收缴“手抄本”,禁止传阅,追查“手抄本”来历。“文革”中走过来的都知道,当时的“手抄本”有这些,也许我记得不全,《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梅花党》、《天安门诗抄》、《总理遗言》等等。在今天的人看,这些作品实在温和得很(有的已拍摄成电影连续剧),并不足以撼动某种政治的根基。可是在当时,却是破坏文化大革命运动,“手抄本”的原创作者,有的因此被关押入狱,若不是后来拨乱反正,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些“手抄本”并非都是政治因素,纯粹是一种消闲,猎取人们的好奇心态,一本叫《少女之心》的“手抄本”就是这样。“手抄本”随着时代进步,印刷技术的完善,再也不用钢笔一笔一笔辛苦的抄写,同时也结束了“手抄本”怪异的时代。
五十岁以上的读者,您读过“手抄本”吗?,您抄过“手抄本”吗?那是神秘的年代,神秘的事,也是我记忆犹新的往事。让我在青少年的年龄爱上读书,爱上文学。您呢,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二0一六年十月三十日
写于翠屏山房
[编辑 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