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近 彭 水 珍
西 牛
一、 海观山印象
从上海坐动车到达黄石,时在丙申秋天的一个早晨。彭水珍带着刚刚出院的八岁外孙女刘二宝,在约定地点接我到海观山宾馆。
黄石市新火车站
下榻海观山宾馆
说到海观山宾馆,券界并不陌生,这是九年前黄石举办全国第十五届券展的主会场和代表食宿地。刚从的士下车,双脚在宾馆广场落地,我便抬起头来打量“海观山”那三个苍劲的红色大字。宾馆主楼气宇轩昂,雄姿依然。旧地重游,久违的黄石之旅记忆犹新。
在这里,我与彭君第二次见面,当时她是黄石全国届展的主持人和总指挥,忙的不亦乐乎,我们只有两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一次是我被邀请与“中券委”魁首李有生一桌同宴,之前之后与她有过短暂的交谈;另一次是趁代表们去参观大冶铁矿的空闲,她约我在一楼餐厅促膝谈心,主题围绕着她编辑《秋水集》的思路和计划……
我与彭君看届展
当然,我也记得在二楼会议室的全国集友座谈会,李光华、曾发义、吕凌等各路豪杰的发言重点;我也记得《门券博览》那场水起风生的“恳谈会”,从而对石杰、谢家树等编辑们蒙生敬意;我也记得在宾馆南侧的石阶上,与王忠雄、于国琪俩友第一次合影;我还记得宾馆门外那条笔直的天津街,两旁的梧桐树拉紧十多条过街横标,真是红绸凌空,绿林夹道,喜气洋洋,蔚为大观。
细雨中的天津街
黄石举办的全国届展可圈可点,固然有东楚收藏群体付出的辛劳,换个角度而言,我敢说这届大展的成功兴办,也是这位女总指挥的传奇杰作。
黄石届展总指挥
海观山给我留下太多的亲切回忆。临别前夕,我在山上陈毅和董必武曾经住过的“名人楼”下,s随机拍下这张落日余晖,送给黄石,赠与彭君,祝你明天更美好!
海观山上名人楼
黄石的落日晚霞
二、胜阳港抒怀
伫立海观山滨江栏边,俯瞰长江,胜阳港一揽无遗。目送大江东去,悠悠往事在心海浮动……
目送长江向东流
2006年农历初十,我在宜宾故居收到一封发自“黄石市胜阳港外贸16—18”的来信,那是我和彭君在2004年重庆届展初相识后,黄石与宜宾二位集券人首次的心灵通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我记住了长江边上和我一衣带水的这方地址,从此通信不断。寄去蜀南青青草,收回楚东橄榄枝。其后十年,我和彭君及其一家人在上海、宁波、宜宾等地多次往来,秋水无痕,时光有意,逐渐淀厚了我们相知的友谊。此处我不再细说,过去,普陀山、同里古镇、蜀南竹海可以代言;今天,海观山、胜阳港、铜绿山可以作证。
彭君曾多次约我去黄石喝茶,因故未能成行。今秋有闲,我终于再拜黄石,将休闲的脚印留在胜阳港湾的沙滩上。此时此地,江涛拍岸,烟霞迷濛,河风习习,漁舟唱晚。这般自然景致,怎不令人陶醉着迷!
啊!长江!母亲河。妳把宜宾—黄石—上海揽入怀中,连在一起。站在胜阳港上,顺流东眺,吴淞口岸的魔都,有我的家属和友人;回头西望,千里外的长江之头,有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静静的在沙滩徘徊,只觉得眼前的雾霁,水色,涛声,渔船,针网和掬水人,竟然酷似故乡的长江风景。要说有点区分,似乎黄石的江面更宽阔,水气更芲茫,人们更淡定。
胜阳港外捕鱼人
茫茫人海中,生命长河里,我和彭君在时空和收藏的坐标上相遇,注定了今年今天,我们会在黄石再相见。这是天意,感恩上芲!西牛有幸结织彭君,在此一睹堪称典雅的长江美景。
——请关注《走近彭水珍》(中)——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