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乌鸦岭往前走,有一座榔梅祠。这榔梅祠的由来也是有根据的。
净乐太子跟定乌鸦一段一段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只感到肚子饿的好不难受。细想起来,自离家后,只身一人没带一丁点能吃的東西,一连数天,哪有不饿的呢?她强忍着,要学神仙一样不吃不喝。他不成料的自己还是个肉体身子。哪有那般功夫呢?最后,他昏倒在路旁。就在这时。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左手拄着一根龙头拐杖,右手拿着一个野梅枝,走到他的身边,从树枝上摘下一把野梅果来,送到他的嘴边,净乐太子不由自主地张开嘴巴。将野梅果吞了下去,顿时觉得满嘴津液,酸甜可口,入到肚里,又舒服又来精神。
净乐太子坐起身来,揉揉眼睛,四下张望,却不见白发老爷爷,原来刚才自已作了一个梦。
梦中的事,净乐太子记得清清楚楚,心想,这野梅果是那样好吃,且又能充饥。修仙得道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何不摘下野梅果来暂时填填肚子?想到这里,就站起身来,其实,他并不需要费多大力去寻找,这果子遍山都有,他摘了一把又一把,边摘边吃,不一会儿,肚子饱了,精神也复原了。他打算以后就靠吃这种野果子度日。
这野果是盛夏时结实的,入秋之后,便渐渐地稀缺了。秋去冬来,满山满岭的树木纷纷落下叶子来,独有一种榔树还是技繁叶茂,郁郁葱葱。净乐太子心里想,如果这榔树也能结出野梅果来,冬天也有野梅果充饥就好了。但反过来又一想,还咋能如愿呢?自已还是个肉体凡胎呀,俗话说:“修行的人象牛羊一样多,得道的人象牛角一样少。”只有得道成仙的人,才有移花接木,点石成金的本领,苍天有眼,我若也能得道成仙,这榔树上理应为我结出野梅果来,果真如此,后人必在此地建修祠堂以祭之。净乐太子这样想着,就折下一根野梅树枝架在榔树上。
说来也怪,净乐太子不过是这样想想罢了,不料竞成了事实,那榔树真的在盛夏开花了,那花白皑皑,光灿灿,一团团,一簇簇,开得满山满岭,就象是隆冬里雪花纷飞一般景象,很是好看。秋末时候,榔树上花落了结出果来,那果红丟丟,明鲜鲜,一坨坨,一串串,象珍珠一样晶亮,象樱桃一样甜润,多汁多水,美滋美味。有了这种野果,净乐太子不愁冬天会挨饿了,并给这野果取名“榔梅果“。
这榔梅果来,真可说是太和山独产的一味山珍了。也正因为他颜色鲜亮,味道甜美,受人喜爱,所以后来这儿的地方官吏每年都要专门派人大量釆摘,釆摘来的榔梅果用木箱装牢,让脚夫挑运,差兵丁押送,作为珍贵供品奉献朝廷。
后人们在修建武当山的时候,记起净乐太子当初以“榔梅果“度日的情景,就把当初净乐太子架放野梅枝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榔梅祠,”至今“榔梅祠”遗址尚在,只可惜榔梅树和榔梅果却早以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