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鲁迅纪念馆重新开放
11月12日上午9时,广州鲁迅纪念馆在国民党“一大”旧址前举行了简朴的开馆仪式后,正式重新对公众外开放,并实行免费不免票,市民凭身份证或有效证件领票参加。这消息自媒报道后,广州券友们通过微信相互告知,有个别组成结伴找票、参观、美食一日游。
门票
简介
1959年广东省博物馆建成开放,鲁迅纪念馆就在钟楼内同步开放,成为纪念和学习鲁迅先生的基地。2007年鲁迅纪念馆因修缮闭馆。经过9年修缮,现在纪念馆已经恢复了国民党“一大”礼堂、鲁迅旧居和中山大学会议室。纪念馆开放后,推出了四大基本陈列——《鲁迅与广东》、《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和《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
纪 念 馆 外 景
笔者与券友罗文湘(左)李健球(中)
笔者与藏友麦容新(右)
是日,因本人有些事到11时30分才到纪念馆前,见藏友老麦也是刚到,打过招呼问好后,一起进入。此时近中午,进馆的观众不多,门外以有工作人员指引,很顺利领到票。进钟楼展场内,只见右侧资料架上放满了简介,旁边有2长枱,上面放了2套纪念戳,供观众自行加盖。此时,见要盖纪念戳的人不少,但都自觉排队轮侯,我无盖戳计划,故穿过人群,直接到展厅参观。
展览主要介绍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在钟楼居住,后迁至白云路白云楼。鲁迅在广州共住了八个月,在此期间,写下了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整理旧译作《小约翰》一部,旧作《野草》、《朝花夕拾》各一部,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两册。在钟楼居住时,并写下了《在钟楼》等重要文章,这段经历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广东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展厅内的鲁迅先生给学生讲课场景雕塑
展厅内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浮雕
展厅内的李大钊与孙中山会晤的场景
鲁迅纪念馆修缮后,复原了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建立了展示鲁迅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化战线上所作出贡献的陈列室,藏有鲁迅手稿等文物。
这次,纪念馆重新开放。钟楼礼堂内再现当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场景。礼堂正中间墙上挂着孙中山戎装像及党旗等。孙中山像正下方是主席台,台上放有鲜花。台下有左右两列座椅,分别有十余排,椅子上贴有当年参会人员的名字。
钟楼礼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通过新的党章,改组国民党组织,实现第一次国(民党)共(产党)合作。孙中山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礼堂的侧边,陈列有《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纵向梳理中国国民党“一大”历史暨首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追溯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国民党组织变迁、国共两党创建黄埔军校、培育军事人才等历史性选择。同时,展出孙中山手书名单及中国国民党一大出席委员签名录。
广州鲁迅纪念馆,不仅仅有鲁迅,它还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含“革命广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楼”,俗称“红楼”。这蕴藉的是广州鲁迅纪念馆无限的活力。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