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门票的贤内助
北京 王凤桐
我收藏门票24年了,刚收藏门票时40多岁,精力旺盛,每周六都要往报国寺跑,逛市场淘门票,与券友交流,痴迷其中。妻子看我乐此不疲,心生疑问,她问我:“爱玩门票的是不是女士多?”小小门票花花绿绿,还要观赏整理,应该是女士喜欢的东西。我告诉她:“男士多,老同志多。”她似信非信。有一次协会组织外出旅游集券可以带家属,我带她和券友一起游览了天津。这次旅游她不但和券友的家属成了朋友,还认识了一些券友。以后我从报国寺淘票回来,她不但听我说淘到几张票,还会问老李去了没有,见到老陈了没有。
参加无锡交流会游览鼋头渚
那时候,工作一周大家都需要放松一下,于是我俩就一起去博物馆,除了参观,最重要的是和我一起淘票。冬天我们冒着严寒骑自行车去雍和宫,冻得手脚生疼;三伏天我们乘公交去现代文学馆,汗流浃背的,路途都不近呐,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呀,没有门票的支撑我可能完不成这样的旅程,她呢,完全是为了陪同我,参观在其次。
慢慢的她理解了我收藏门券的爱好,开始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她听说辽金城垣博物馆就在工作单位附近,中午休息时间,骑自行车去寻找博物馆,为我买来一套四张门票,匆匆赶回单位继续上班,同事知道了开玩笑说她“有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身体状况变差,有些跑跑颠颠的事儿她主动为我分担。中国美术馆发行50周年纪念券,大家都排队领票,可是谁都不知道什么时间换新票,只有碰运气了。她自带板凳自带水,在太阳地里排队,为我领票。虽然最后没有收集齐,可是她付出的辛苦,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参加东北吉林交流会游览长白山
老伴儿单位组织旅游时,她都向同事要门票。很多人自己要留纪念,有些人越有人索要越不给你,其实他拿回去也没用。妻子最看不惯的是,有人拿到门票第一个动作就是把门票对折,还在中间捋一下,觉得破坏了门票的品相太可惜了。现在,“品相”“门券”“专题”经常从她嘴里冒出来。她经常嘱咐娘家人,外出旅游一定把门票留给她,还提很多要求:别折,副券别撕多喽。她家人多都爱旅游,在她的号召下,送给我不少好门票,这要感谢她的娘家人,也要感谢她呀。我这个人平时话少,在外淘票常遇到困难,这个时候她挺身而出:“我去!”如跟团游没有门票时,她就找导游去说,请导游帮忙找票。有时跟门口检票员对付,要用过的票。你别说,她的工作有时候真卓有成效,拿到不少门票。
与程国民夫妇合影
我在家做专题的时候,她看我挺辛苦的,老想帮我做点什么。有时她说:“我帮你塑封门票吧!”我虽然笨手笨脚的,可是她干这事我不放心,觉得还是自己做好。虽然我不用她帮忙,可是她知道“专题”是我的宝贝,每当出去展览,她都轻拿轻放地帮我包装好,放在包包里。她会陪我一起到展览现场,欣赏我的作品。那次在花卉大观园展览门票,轮到现场我值班,她竟然陪我一整天。她一个一个专题地看,看得很认真。她已经陪我走南闯北,参观了十二届展,黄陵大展,还有石家庄、吉林、无锡的展览与交流。她是我生活的好伴侣,集券的得力助手,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但收藏知识看涨,还认识了一些券友,熟悉的券友见了我就会问:“嫂子来了没有呀?”。
陪我去广播电台做节目
现在,老伴拿我收藏门票的事当自己的事,拿我的荣誉当自己的荣誉,两个人成为一体。我外出参加券展,她用买菜的小车给我拉着门票;我参加门券重要活动,她为我参谋穿衣戴帽;我写了门券收藏文章,她是第一个读者;券研网登了我的稿件,她抢先欣赏;我得了门券收藏的奖,她比我还高兴呐。
自己屋里的,就不多夸了,不过,如今我收藏门券还真离不开她呢!
【作品编辑:张景生;网页编辑:张宝贵】

编辑: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