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位编外券友的作品,因为她的先生经常在券研网发表作品,所以她也成了我网的热心读者。她看到我网举办“集券与家庭”征文活动,就决定暗暗撰写一篇,投给本网,“给我的先生一个惊喜”。并要求以“艾文”化名署名。编者至今也不知道这对夫妻的真实姓名,但我们为“好先生”有这样一位可爱贤淑风趣的太太而感到高兴和自豪!我们衷心祝福您俩幸福美满,期盼您俩在集券的路上收获更多的恩爱!
券 为 “媒”
江苏 艾文
集门券的好处,套用培根先生论读书的话,大约是“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然而,说门券可以作为“媒人”,因集券而促成一生良缘,估计应该属于中头彩一样的机运了。
作为一位资深门券收藏者的“内人”,本来早已甘当绿叶,远离“江湖”了。可是说到“集券与家庭”的话题,我又怎能藏得住自己甜蜜的心事,以及先生和我之间因券结缘的精彩故事呢——请各位做好读推理故事的思想准备吧。
1992年,我因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结识了上海的一批游客,其中有德高望重的朱中才老师。因朱老师引荐,辗转加入了南京市门券收藏协会。那年的年会上,一位瘦削的小伙子一会儿给我抓把炒花生,一会儿送来两个桔子,一会儿又来续开水。有趣的是,每一次他过来,我都客气地问他:“您贵姓?”他在我面前绕过三圈,我就糊涂地问了他三次——可见一见钟情这事在他心里发生了,而我还懵懂着呢。无论如何,“券为媒”的奇妙故事开始了。
不能说出这位先生的姓名,待会儿配上本人的明星照,瞧瞧是否会被某位券友猜出来——估计只会有一位,因为99年常州会展彼此见过。暂且称这个小伙子为好先生吧。他究竟好到什么地步?简单举两个例子:当年他清晨四点起床,赶朝天宫“鬼市”,大约五六年的时间才淘齐了一大册七十年代的年历画片,只是因为我看着喜欢,就毫不犹豫送我了;每次他去外地旅游兼收藏门券,总是把有特色的,或者我专题需要的那些都帮我留着,甚至曾经为我专门制作过一个“金陵门券”的专题,让我参加单位举办的“职工业余爱好收藏展”,结果喜获了二等奖,奖品是一口不锈钢炖锅,现在还留在家里炖骨头汤呢。
生活上这位好先生对我的好更是数不完。当初相识不久,他在家里招待我午饭,总会把电饭煲中间最软的那团饭挖给我吃;几年后我第一次作为他的女友招待他全家吃饭,看我炒的马兰头里有一团未化的盐,他立刻夹到自己碗里自我消化;从相识相恋到相伴至今的二十余年,他从没对我发过一次火,没有任何隐瞒,没有任何保留。前年,我们之间这种意顺言和琴瑟和鸣的情况,经社区层层上报南京市审批,最终喜获南京市幸福家庭荣誉,并被列为表彰家庭的首位。
荣获幸福家庭奖
主要说说在门券收藏方面,咱俩如何“琴瑟和鸣”吧。好先生由于工作繁忙,很少参加每月一次的券友交流会,但是只要参加,必带着太太。有一次没带太太,这位先生自己乘地铁回家途中,就南辕北辙坐反了方向,多绕了半个多小时冤枉路。任何一次出门旅行,必然也带着太太,两人一唱一和常常能求到通常人拿不到的门票。很多时候,好先生自己忙,我独自出门看风景,遇上新票好票一定帮他拿到。最有代表性的是半年前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开馆,我去参观时向票务人员求取门券,发现前面已有两位南京的老券友领取过,我当时运气好也求到了几枚。回家后先生晒在集券交流群中,两位老券友见了,问:“你怎么会有全品?我们要到的都没有存根”。而且此后去找艺术馆门券的券友们,都说拿不到有存根的全品券。此话当真的话,我可帮先生立下一小功啊。
帮先生搞到的全品券
更大的功劳是:先生曾经十多年“骑牛西去”未理“券” 政,如今工作忙也不可能如当年东奔西走四处寻券,也是因我一段时间热心参与某门券网站的交流,帮我先生偶遇了一位券品人品俱佳的藏友兼券商,从他哪里淘到了不少心仪的门券。而且,好先生能够与时俱进,随时以QQ、微信与券友们交流,使用这些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太太可是他24小时不断电的好老师啊。如今,通过微信选购门券几乎成为先生主要的集券渠道,如果不是太太我帮他打开这扇大门,先生还不知道这里的天地精彩万分呢。
说了这么多,这位“资深门券收藏者”究竟是哪位呢?估计门券收藏研究网不少老师都略知其人甚至熟知其名。不过,调皮的好太太想和券友门玩一次猜谜游戏,就是坚决不暴露这位先生的任何信息。包括写这篇征文,这位好先生也是蒙在鼓里的,所以暂时不向大家提供合影。谨附上几枚图片,测测看券友们的侦探推理水准如何?
贤淑可爱风趣的“艾文”女士
【作品编辑:张景生;网页编辑: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