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的静升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揽珠拥璧,比较生猛,元明清建筑触手可摸,有王家大院、静升后土庙、静升文庙3个国保和一堆省市保。其中王家大院是山西晋商大院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座,是灵石旅游高举的一张王牌。
王家大院的兴旺得益于当年时任县长耿拆拆,这里正是他小试牛刀的地方。原本默默无闻的大院,一修一建一鼓吹,没想到名声鹊起天下知。一轮月满辉宇宙,这成功的模式怎么能戛然而止,快马加鞭未下鞍,于是榆次老城、大同古城、晋阳古城又轰轰烈烈的重新诞生了。
王家大院负阴抱阳,矗立在高坡上,现在开放的有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温泉度假酒店)3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王家是从明万历年间迁至静升镇的,以磨豆腐起家,慢慢由商场进入官场,在大清一朝,有品阶的官员就愈百。明清两朝王家苦心经营,终于打造成了五巷五堡五祠堂的华丽局面。
王家大院于乔家、渠家等商家大院有点不同,这里都有着官家的味道,但在砖木石三雕上都是不计其烦的追求繁复华丽,另外楹联多、匾额多。
高家崖建筑群是由王氏17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于嘉庆元年至嘉庆16年(1796-1811年)建成的,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占地1.95万平方米,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又各自配备有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等,建筑章法规整,既独立又相关。
高家崖不过为兄弟二人居住之所,而跨过一道彩虹桥往西就是红门堡,它是王氏族亲的聚居地。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4年(1739年)至乾隆58年(1793年),面积2.5万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有德馨轩、谦吉居、司马院、树德院、樵逸斋、忠恕堂、绿门院、松竹院、清芬院、澹宁院等88座院落776间,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红门堡南坡下来就是王家祠堂,它是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袖珍一座,只有400平米。祠堂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里面的建筑都已翻新。门口是乾隆51年(1786年)建成的“孝义”石牌坊,这个倒是真货,四柱开三间起三楼,夹柱石有10个倒趴狮,上有“圣旨”及翁万纲书写的“孝义”匾额。
王家祠堂往北还有雍正年间的贞德坊和孝节坊各一座,以及嘉庆年间王如玉的功德坊,功德坊后为一倒座戏台,坐南朝北,悬山式并又有配有跺殿,前出抱厦,开三间,四根方形石质立柱均镌刻有对联,柱础精致美奂。
王家大院的门票泛滥成灾,以下是我此行及收藏的部分门票:
========================================================================================================
静升文庙离王家大院不远,是静升镇的3个国保之一。这个村镇级文庙虽不显山露水,但却是元明级别遗构。文庙坐北朝南,建成于元惠宗至元2年(1336年),中轴线有照壁、牌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东西配殿、无梁殿、尊经阁等建筑。西院是文庙的教育学院,有义学、明伦堂。东院是赈济堂、义仓、账房和魁星楼等建筑,属于慈善机构。
照壁高7米,宽10米,上为蓝色琉璃瓦覆盖,下有仿木斗拱,主图为元代石雕“鲤鱼跃龙门”,双面镂空石雕,正反图案大同小异,龙头鱼尾造型,龙口吐水直穿门心,上面云彩怒卷,下面海浪激腾,画面动感十足。大成殿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单檐悬山,面宽三间,内供奉有孔子坐像。无梁殿开有五间,是文庙的最后建筑,青砖叠涩而成,上面建有悬山琉璃瓦尊经阁。
这座小庙遗世而存是寂寞的,在人流如潮的静升,它和后土庙几乎都是被人所淡忘的,没有多少游人来。即便来,也是作为王家大院的附加品,一带而过。因为是在山西,还因为它有个光鲜的邻居,很多都被罩住,僻处有遗珍,这也是很多地方要去的理由。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