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一生中创作的180余首诗中,《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是唯一一首悼念革命战友的诗篇。
关于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创作和书写时间,在该诗1978年9月9日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前后,从高层到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者中,均有人提出疑问,由于诗的创作和书写时间不能确定,以致国内外出版的许多毛泽东诗词评注、赏析、鉴赏等著作中,对这首诗的内容出现了许多自相矛盾、令人费解的阐释,成为毛泽东诗词及书法研究中的一个疑案和悬案。从该诗的内容、手迹风格、毛泽东创作追怀诗的有关情况等方面来分析,这首诗不应当写于1963年 12月(罗荣桓逝世日是1963.12.16),而应定为1972年11月罗荣桓70寿辰或1973年12月罗荣桓逝世10周年时为宜。
在1972、1973年时,文革虽稍有降温,但远未结束。一批与他同生共死的战友或已身亡,或遭囚禁,他的身边已群英凋落,四顾乏人;其次,人民怨声载道,经济濒于崩溃;再次,国际上美苏两霸对抗激烈,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对我进行军事威胁。面对如此动荡多变的国内外局面,毛泽东在此“国有疑难”的时刻,能不想到罗荣桓等已经逝去的忠诚战友,能不发出“可问谁”的仰天悲呼吗?
另外吴旭君回忆,吊罗诗是毛在吴的提示“是谁能使阁下这般钦佩?”之后加一题目的。原作者根据李树庭先生的分析,这首诗不应当写于1963年 12月,而应在1972、1973年,那么结合诗词的含义认为不是悼念罗荣桓的,很可能是怀念林彪的。原因如下:
1、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在红军队里林彪有飞将军的称号而罗没有,草上飞等于飞将军,这里是借用。林有几次每相违而罗没有,所以可能是说林的。
2、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指在长征的道路上,林逢山开路,左冲右突不是难堪的,因为林只是一个执行者,压力不是特别大。战锦(辽沈战役)方为大问题,林已经是方面大员了,如何才能完成中共中央的战略任务,取得东北的胜利,要比较在长征的道路上的任务、压力要难堪的多。上述的事情只有林能担当。当然战锦也可以理解为取得全国胜利。
3、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文革与七千大会的初衷只有你我清楚,别人统统是斥鷃、昆鸡,不可能理解大鸟与老鹰的。对照下面两句容易理解。
4、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每一次患难时刻都有你支持,排忧解难,现在文革被迫降温,但远未结束。一批与他同生共死的战友或已身亡,或遭囚禁,他的身边已群英凋落,四顾乏人;其次,人民怨声载道,经济濒于崩溃;再次,国际上美苏两霸对抗激烈,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对我进行军事威胁;政权内部毛面临着极大威胁。面对如此动荡多变的国内外局面,毛泽东在此“国有疑难”的时刻,谁能力挽狂澜,显然是林,也只有是林,不可能是罗。
5、吴旭君回忆,吊罗诗是在毛在吴的提示“是谁能使阁下这般钦佩?”之后加一题目的,既然写诗,一般先有题目,为什么而写,然后再写内容,不可能写好诗词没有题目,别人提醒后再临时加题目,只能解释为林是自己打到的,现在“国有疑难”的时刻怀念他,无论如何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打自己耳光,所以不能加题目。不知趣的吴旭君出于奉承的目的提问,尴尬的毛只能加上悼念罗的题目,况且林罗一体,很容易想到,悼念罗也是怀念林。
根据上面五个方面的推理,如果写诗词的时间是在1972、1973年,结合当时的环境状况,我认为这一首诗很可能就是怀念林总而作,只是出于不能说明的原因变成了悼念罗的诗。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