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我藏券的顶梁柱
河北 刘铭元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集券,都是自己亲临景点的门券,初衷只是留作纪念,券多了才产生欣赏之情,也只不过是孤芳自赏,偶尔写些小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自觉欣慰。
2007年,参加了保定券协,接触面宽了,朋友广了,尤其在券研网上发表文章后和券友互动,玩券真开心、顺心、人也精神。迫切要求大量增加门券,以满欣赏。年纪大了,出去的少了,单靠个人旅游收藏门券显然不能满足要求,靠券协会员相互交流也有限,于是把牌打在家庭成员上。自搞门券收藏后,家庭上下都支持我,首先是老伴,精神上鼓励我,经济上支持我,购买券藏卡、册以及购书和订阅报刊从不过问,还支持我换电脑和打印机,在一次保定电视台采访中,她道出了心里话:“他一不吸烟,二不饮酒,搞门券收藏,就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花点钱值得,我支持。”其次是孩子们也认为老人退休后“老有所为”,思想有寄托,心情好,身体好,都举双手赞成。女儿还把电脑搬到我家,女婿帮我使用电脑和用U盘投稿等。全家每个成员都为我收集门券,不但自己旅游拿回门券,还都动员周围的同志为我收集门券。
每位家庭成员都是收券员,在周边都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各自的“小网络”,少则三、四户,多则几十户,女儿的“网络”最大,包括同学、朋友、同事,就连她的科领导和公司经理都为她攒券,有位公司经理一次送西藏等处门券48枚,特别珍贵的是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宝贝园林)塑料质立体门券(见照片一)。
古稀之年的老伴是集券名副其实的积极分子,她的“网络”也不小,一位亲戚的孩子结婚到埃及度蜜月,带回9枚埃及金字塔等门券,券的背面都注上汉字景点名称,还在一个小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景点的简要情况,并向我们滔滔不绝的介绍,井井有条。给我在券研网上发表“一组值得收藏的埃及门券”有了可靠的依据。还是老伴在广州的侄子两次寄来310枚门券,还包括10枚美国门券。女婿的嫂子跟团旅游,除带回19枚熊猫等门券外,把旅游合同、收据、简介都奉送(见照片二)。
我自己也有个“小网络”。北京的妹妹、外甥仅两年就赠券320枚。广州的侄女几次赠券,特别是今年初寄来不平凡的15枚门券,有国内的,也有香港、澳门的,每种门券都附在一张便笺上,上写有:门券名称、景点简介和官网站地址,有的还另附导游图和宣传手册,个别的还写上她的意见(见照片三、四)。有了这么多亲朋好友的支持,备受鼓舞,要珍惜这些门券,更要很好的学习门券文化,为券文化发扬光大做点贡献。
几年来,我的家庭成员,对我收藏门券,特别是撰写文章和制作门券展品也受到鼓舞,和我一样,视券如命,不断形成了一句口头禅,亲戚朋友送来门券,都会异口同声的说:“这比任何礼物都珍贵”。我自己不忘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的支持,还建有笔记本,每笔收券都记录下来。最后我要说:家庭是我藏券的顶梁柱。
编后: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编辑上传刘铭元老师的征文。这篇文章来之不易啊,刘老在坐骨疼、半卧床且电脑不断出故障的情况下,十多天才完成了这篇作品,除了敬佩、心里更多的是不安。多好的老先生啊,80多岁的年纪、且拖着病体还要支持我们的征文活动,感动!
遗憾的是过了活动规定的参评展示期限,此文章仅展示与券友们分享,不能参加评比了。
在此感谢刘老先生对活动的真诚支持!
愿您早日康复,时时开心、快乐!
【作品编辑:张景生;网页编辑: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