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的起源及演变

成都市:刘永禄
显示日期2009-07-04;访问次数:926; 电脑端
修改标题和作者 修改文章

“门券”一词及其实物竟源于何时,一直为收藏者所关注,并有多种说法;在查阅和掌握了一些相关资料后,笔者愿就此与同好研讨。

汉语工具书中,最权威、最完备的要算80年代陆续出版发行的《汉语大词典》,遗憾的是,却查不到“门券”的词条,更不要说“旅游门券”了。倒是有“门票”一词的解释,但仅有“门票即入场券”六个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博券[古器物]中的“中国古代节符牌券”为门券的起源勾画出大致的轮廓。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以及用于各种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如兵符、虎符等。战国时期除秦称“符”,齐楚等国均称“节”符节种类甚多,形状各异,用途有别,如用以征免税收、发兵作战、驿传邮递、供给食宿等。古籍《周礼·地官·掌节》载:“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门关用符节……”。汉代虎符沿袭秦制,唐代改用鱼符,武周一度用龟符,二者皆可系佩,与牌无异,宋以后皆用牌,唐代鱼符不仅表示身份,亦有其使用范围。据《大唐六典》记载:太子用玉质鱼符、亲王用金质鱼符,官员用铜质鱼符。鱼符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易守长的鱼符,有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符鱼等。随身鱼符在当时很受重视,它是官员出入宫禁、防止伪诈的凭证,永徽二年(651)开始向五品以上的京官颁发,本以去职或亡殁,便须收缴。垂拱二年(686)以后,地方的都督、刺史也可佩带。将鱼符袋饰以金银系于腰间,名鱼袋更成为官员身份尊显的一种标志。北宋时期,封建制度日益完备,符牌作为严格、系统的识别标志融会到封建王朝的管理体系之中。明朝对官吏所佩带的腰牌亦有严格规定。《明史·舆服志》载:“武臣悬带金牌”。“指挥佩金牌,双云龙、双虎符。千户佩镀金银牌,独云龙、独虎符。百户素云银牌符”。“皇城九门守卫军与围子手,各领勇字号铜牌”。《会典》又载:“文武官出入禁门带牙牌,有执事、供事、朝参之别。执事、供事者、皆届而领,如期而缴。帷朝参牙牌,得朝夕悬之”。“凡文武朝参官,锦衣卫当驾官,亦领牙牌,以防奸伪。洪武十一年始也。其制,以象牙为之,刻官职于上。不佩则门者却之,私相借者论如律”。“牙牌字号,公、侯、伯以勋字,附马都尉以亲字、文官以文字、武官以武字、教坊官以乐字、入内官以官字”。真可谓:侯门似海,大内森严,“无牌不许擅人”,宫廷门卫认牌不认人。中国近代著名考古、金石学家罗振玉(1866—1940)所编各类器物图录为数很多,堪称近代金石学家中的集大成者,他所编著的《历代符牌图录》不仅收录了“宋资政殿范仲淹牌”,也为门券的起源提供了诸多实物依据:如明代“锦衣卫朝参官牙牌”上刻“朝参官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与“出京不用”字样。到了清代,腰牌的作用已到了具细的程度,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制造,内务府颁发的第一百号腰牌,不仅用途为内务府堂上,且使用者姓名、年龄、面部特征都制于牌上(无独有偶,现在一些景点用电脑将旅游者画像扫描在门券上),《汉语大词曲》对腰牌的解释可谓准确:“旧时系在腰间证明身份的牌子。常用作出入备查的通行证”。此前一年(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京师官立大学堂举办联合运动会,其入场券恐怕是现存最早的门券实物了。

徽章与门券亦有渊源关系,尽管《战国策》有关于徽章的记载,但与近现代徽章的意义大不相同,徽章源于欧洲,伴随着炮火硝烟进入中国。清朝政府为适应对外交往和与国际礼仪接轨的需要,于1882年2月7日(光绪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批准了《宝星章程》1911年(宣统三年)批准了《勋章章程》,此后,北洋政府、南京民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勋章制度。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服饰文化紧跟时代潮流,徽章亦不例外,徐珂《清稗类钞·服饰·徽章》中说:“今谓凡可旌别之记号者,曰徽章,常用者以金银铜为之,暂用者以绸缎为之”这说明清末民初,徽章的功能和作用已不囿于颁奖的需要,而广泛用于身份,出入的凭证。这种佩带胸前的标志比旧时系于腰间的符牌进步得多。

门券的另一源流是请柬。封建社会,私家花园甚多,但都不对公众开放,官绅名流聚会、游园赏花,少不了请柬相邀,请柬的这种观览游园作用仍保持至今。类似门券的作用,古籍中还有一些零星记载,比如:朝山和寺庙拜佛“买门”、“香税”等,但尚不足以正源流,其余如“谒”、“纸”、“刺”、“贴”、“状”等,与当今名片无异。

门券(门票)的大量出现也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北京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于5月20日向公众开放并发售门券,仅10月13日慈禧太后70寿辰这天,游客就达五、六千人。辛亥革命后,皇家园林、名胜古迹、博物馆、公园相继对公众开放,门券的使用就更为广泛,尽管名称不同,但入门凭证的作用是一致的。民国时期门券记载颇多,但保存至今的实物却非常有限,怪不得收藏者孜孜以求。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的民国门券为少数收藏者所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成市如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曾使用过的金属门券,便是借鉴了古代钱币与近代徽章的材料和形状而制作,这充分显示了金属门券在五、六十年代作为代价币和入门凭证的作用,这也是金属门券同时受到门券、钱币、徽章收藏爱好者重视的原因。

综上所述,无论是古代的符节、腰牌、或是近现代的出入证、门券,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它们作为入门凭证的作用没有变,但使用者及其使用目的却发生了变化。

(此文原载<门券博览>2009年夏季号,感谢宿景周先生传递稿件---本网编者)

责编:丁华能

编辑:

姓名:温庆春; 时间:2009-07-04 21:23:15

作者真的下了一番功夫,挺有研究的,辛苦了。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