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绿岛的报告》(三十六)
请到天涯海角来
知道一个地方,有赖于文化的传播。少年时的一首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成了妻的梦。而上世纪80年代,唱响大江南北的《请到天涯海角来》,使我对海南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其优美的旋律和海南特色的景致描写,也成了海南的代言广告和对八方游人的邀请,每年吸引上百万人跋山涉水,来此圆梦。
前年,初到海南,由于种种原因,未曾前去造访。春暖花开时节,返回古城保定,陈明新老师询问我休闲度假之况,还戏弄我说,不去天涯海角,你到海南干什么去了。
我的梦,在去年底终于圆了!
天涯海角是三亚城西一处美丽的海岸景区。在中国,三亚的海岸独享尊贵。这里漫长的海岸线奇石林立,游人至此,都是奔着几块大石头来的。而这几块巨石的价值又在于刻有屈指可数的汉字。从景区入口右拐沿沙滩前行,有一片突兀的巨石,“海判南天"、“南天一柱"、“天涯"、“海角"等汉字就藏在这些棱角不甚分明的巨石之上。和这几块巨石合个影,证明你到达了天涯海角。
清朝初期,自以为成就霸业的康熙皇帝,要绘制出一幅完整的中国版图,曾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测绘活动,天涯海角所在地,成了这次活动南极点的标志。钦差大臣没有想到日后出名,只是例行公事,在此镌刻了"海判南天"四个大字,成为天涯海角最早的石刻。清代末期,崖州知州范云梯又选准一个高大圆柱石,题刻"南天一柱"。此时,大清王朝已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南天一柱"也没能阻挡清王朝的颓势。但这位范云梯先生为官清正,口碑不错,“南天一柱"可算是其做人为官的写照吧。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和民国时期王毅将军,又在两块相依相邻的海边巨石上,先后题刻了“天涯"与“海角"四个大字。
古代,海南乃官员的流放之地。由于路途遥远,来去无路,人们望海兴叹,故谓之天涯海角。在一些古典诗词中,也不乏有“天涯"的表述,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千古名句,将人间情感与“天涯"连在一起,让人荡气回肠。但古诗词的“天涯"是虚化于心的天涯,让人们天涯情结得以物化,并找到精神寄托。
在虚化的“天涯"里,有两件事让我心灵得到撞击,至今难以释怀。
一是导游在离开天涯海角景区,在大巴车上讲的。他说,三亚有个当地保安,在晚上值班的当口,看到歹徒在抢游客的包,他奋不顾身相助,结果被扎数刀,不治身亡。他自幼由母亲拉扯长大,由于家境不好,也没讨上个媳妇儿。这个保安过世后,政府问年迈的母亲有什么要求。母亲说,她想在天涯海角的另一处小门摆个小吃摊,自养其身。当年,海南岛的导游们,自发捐款30余万,给了这个从此无依无靠的老人。凡是带团到天涯海角景区的导游,或在小吃摊上吃上一碗海南粉,或带游客来消费。听到这,车上的几位团友拿出钱给导游,让他捎给老人家。导游说,这钱你自已去送,并请告诉更多的人。
二是在景区停泊的大巴车起动时,导游才匆匆忙忙上了车。他从塑料袋子里掏出来几十个贝壳钥匙链,分发给车上的游客。而后,又从挎包里取出5个用贝壳粘成的鸳鸯摆件,送给随团的5对夫妻,并祝我们铭记天涯这份情,相亲相爱到海角。我俩有幸收到这份厚礼,也收获了海南人的美好祝愿。我和妻在心里默念,要像“天涯"和“海角"一样,任凭风吹浪打,相约相守,不离不弃。
正是:
海角拥海浪,
天涯月更圆。
人间多少爱,
细品暖心田。
昨日似相识,
重逢已经年。
临风温旧事,
犹有打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