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编号6-0980-5-107的万字会旧址有两个保护地址,一个在济南,另一个在青岛,这是怎么回事呢?
济南万字会旧址
在济南上新街南端,有一组气势宏大的仿古建筑群,经常性的大门紧闭,它就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字会旧址。该旧址南北长约215米,东西宽约65米,主要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大型宫殿庙宇混合式建筑群。它的独到之处,是创造了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完全模仿宫殿大木做结构的典型实例,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济南万字会旧址国保碑
这座大院位于上新街51号,全称“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又称“济南道院”。据悉,济南道院是1921年由滨州人杜秉宾等在济南创建的,会员主要是军阀、官绅等。办会宗旨以道教为主,信奉自己所创造、能超越各宗教的所谓"老祖"。因主张儒、道、佛、伊斯兰、天主教五教合一并从事慈善活动,势力得到迅速发展。至1939年国内各地建道院436处,在香港、神户、新加坡等地建道院修道点200余处。济南因是始创地故被奉为总部和母院。 济南道院是济南近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群。始建于1934年,1942年竣工,整组建筑南北轴线长215米,东西宽65米,占地面积13975平方米,主要建筑面积4284平方米。道院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手法,前后共有四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正门、前厅、正殿、辰光阁等主要建筑,两侧东西厢房以廊相连。门前照壁宽36米,基厚2米,通高约10米,底部为石砌须弥座,壁心嵌高浮雕琉璃盆景,盆体篆有“吉祥”字样。建筑布局得当,主次分明。旧址采用传统建筑手法,主体建筑的屋架结构,斗拱均采用清式大木作手法,但均为混凝土结构,是一座以宫殿与庙宇混合组成的仿古建筑群,是古代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技术、材料相结合的范例。
山东省博物馆曾经就借用这里作为馆址,上面这两枚门票的图案和地址都很明确的记录了这一段历史。
青岛万字会旧址
万字会青岛分院位于大学路7号,始建于1933年,1940年完工。建筑向南偏西,四周红墙环绕。三进院落,一进院为万字会办公楼,呈“回”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二进院建筑为整个院落的主体,由山门、南北两厢、大殿组成一组四合寺观形仿古建筑群。三进院为一精巧的阿拉伯式建筑,初为万字会藏经楼。
万字会青岛分会旧址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罗马式建筑、伊斯兰式建筑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设计者刘诠根据万字会“五教合一”的宗旨,以三种建筑风格分别象征基督教,儒、道、佛教,伊斯兰教。
青岛万字会旧址国保碑
青岛万字会旧址曾经作为原青岛市图书馆、原青岛市博物馆的驻址。2006年6月15日起,做为青岛市美术馆重新开馆。
这枚长长的门票设计的也非常独特,就是看起来脖子有些费劲,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