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明,博古的左倾冒险思想指导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4年11月,长征出发后第一仗------湘江战役,红军遭到了敌人的重创,人员从出发时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在人们的思想上产生了党如何领导红军?红军今后该向何处?在哪里立足?这不仅是中共中央面临的问题,也是广大红军指战员所关心的问题。它是关乎到党和红军生死攸关和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因此,在党内外斗争也十分激烈。它集中表现在长征初期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最终统一了思想,端正了航向。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思想指引下,才使红军得以完成长征。走在抗日第一线,使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1.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县举行了党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由于湘江战役的失利,毛泽东建议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地区------贵州进发。而博古,李德等人仍坚持应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争论十分激烈。最终,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得到了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人的支持,而转兵贵州。史称“通道转兵”。
2.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县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王稼祥和共产国际军顾问李德。会上争论异常激烈,其焦点是红军进军的方向问题。最终同意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向贵州进发,并通过了“决议”。这次会议解决了红军转移方向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的局面,是一次关乎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一次重要会议。
3.猴场会议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草塘)召开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博古、毛泽东、朱德、张闻天、陈云,候补委员刘少奇,王稼祥,邓发,李德列席了会议。会议作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再次否决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会议还责成中革军委加强对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并要求他们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
4.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和邓小平,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博古主持并作主报告,周恩来作副报告,毛泽东作了重要发言,张闻天作了“反报告”。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并形成了《决议》。 会上增补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周恩来、朱德负责军事,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常委进行了分工,张闻天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军事小组,负责红军作战行动。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并开始确立实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5.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的苟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是否进攻打鼓新场。会议由张闻天主持。讨论非常激烈,绝大多数人主张打。仅毛泽东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打不仅难以取胜,连转移都很困难。因少数服从多数,否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毛泽东说服了大多数人。遂于次日又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改变了前一天的决定。之后从敌人的档案中证明了毛泽东反对攻打打鼓新场的意见是正确的,使红军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为了在军事上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贻误战机,用开会讨论作战行动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毛泽东建议,在军事上决断作战指挥权,应采取集中的方式,成立军事指挥小组,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实施作战指挥。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中共中央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简称“三人团”,团长是周恩来。这是一次重要会议,解决了红军作战统一指挥问题。(摘自《门券博览》2016年第4期总第40期)
感谢谢家树主编传送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