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博物馆
北京 王凤桐
春天来了,来得那么及时。风吹在身上一点也不觉得冷,天空很蓝,没有一丝云彩,柳树稍现出嫩绿。我来到地铁站等候藏友老郭,相约一起去鲁迅博物馆参观。不一会儿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大声地冲我打招呼:“早来了吧!”我俩乘坐公交车,到达阜成门,下车拐进宫门口胡同,鲁迅博物馆就在胡同的尽头。
一进大门,一个很大的院子突然出现在眼前,院子中间是一个大花坛,鲁迅先生的石雕像坐落在苍松翠柏中。他的表情依然坚毅,两道浓眉很有气势,让我们肃然起敬。鲁迅像后纪念馆是一座红柱灰瓦的老式房屋,登上台阶向里面走,展厅很明亮。展览是按照时间顺序,结合鲁迅先生工作、生活的地点,展示了他的光辉一生。这里参观的人不多,静悄悄的,我们依照顺序参观起来。
一面背景墙上是绍兴水乡风景,平静的小河,参差的房屋,江南的味道弥散着。背景之下,放着一张刻着“早”字的书桌,我们停住了脚步,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过这个“早”字的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常常要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钱,然后到药铺给父亲买药。有一次,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上课迟到了。老师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书桌右上角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这种勤奋精神伴随了他的一生。当时,鲁迅先生的勤奋精神我们没有学到多少,倒是学会了在课桌上乱刻乱画。听了我的话,老郭似有同感地说:“确实如此!”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到17岁在那里读书。学堂里挂着一块“三味书屋”的横匾,匾的两旁还悬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在复原的“三味书屋”前,老郭指着门上的木匾问我:“三味是什么意思?”这下把我问住了,回答不出。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三味”有几种解释。普遍认为是古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四书五经味如吃主食,是食之本;读史记如品尝美酒佳肴,是美食;读诸子百家的书,好比加入多种调料烹调的美食。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美味佳肴,比作很好的精神食粮。而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对“三味”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在鲁迅先生的手稿前,老郭兴奋地和我谈起了鲁迅的杂文。“文革”期间鲁迅的书还没有遭到禁止,我就是在那时读了鲁迅先生的大量杂文,记得有《华盖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小说《阿Q正传》《坟》《祝福》《社戏》《孔乙己》等。看了展览我们才知道,《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以及《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作品,鲁迅先生就是在这里写的。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正如鲁迅自己说的一样,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一层的展览从鲁迅在绍兴一直讲述到鲁迅在北京的历程,地下展厅则从1926年8月鲁迅离京去厦门展示到鲁迅在上海去世。
从一层顺着楼梯来到地下展厅,这里与上面展陈风格统一,我们认真地观看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实物。看着用图片和实物记述的鲁迅的战斗历程,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展厅里一位梳着“妹妹”头,身背“双肩包”的年轻女子正对着墙上的图片,自言自语地讲着什么,我们好奇的与她搭话,原来她是某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到鲁迅博物馆当志愿者,为观众免费讲解,现在正在背讲稿,熟悉展品。漂亮的大学生志愿者在“鲁迅在上海”板块前,热情地为我们讲了一个鲁迅先生的小故事。30年代,有人请鲁迅先生谈谈现实中一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鲁迅先生只讲了个故事: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有所感悟——皇帝用什么挑水吃呢?又自言自语道:一定是用金扁担!有个农妇很爱吃柿饼,她想:皇后娘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下令——快拿一个柿饼来吃吃!我和老郭都笑了,故事令我们感觉到了鲁先生的机智与幽默。
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满脑子与鲁迅相关的故事,我们走出了纪念馆,向西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是一个很小的四合院,正房三间以及东西厢房、倒座房俱全。房门都锁着,我们只能趴在红漆窗户上向屋里看。那间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老虎尾巴”——不足9平米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着一张老旧的桌子,桌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一盏煤油灯,都落满了灰尘。庭院中,有两棵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在早春乍暖还寒的天气里,枝杈弯曲向上,还没长出叶子,显出一丝凄凉。这个小四合院带有后院,我们从南房与西厢房之间的小门进入第二进院子。院子中间是一口水井,井口用大石头盖着。靠北墙是一棵黄刺梅,一大丛枝条依然光秃秃的。站在这后院里,让我想起鲁迅在散文《秋夜》中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今这两棵枣树已经死掉了,什么也看不到了。有人提出鲁迅先生为什么写“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不直接写两棵枣树呢?研究者给出的答案是,鲁迅先生借景抒情,隐含着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愤怒与抗争,以枣树比喻革命者,也在自叹自己的孤独,庆幸还有像他一样的人在向黑暗的社会宣战。学生时代的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鲁迅先生太伟大了。
走出鲁迅故居,我和老郭在小院门前合影留念,我们背后的墙上刻有“鲁迅故居”金色大字,那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摘自《门券博览》2016年第4期总第40期)
感谢谢家树主编传送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