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收藏研究网》开设“端午门券小品专集”,由于我对节庆门券不太在意,看了网上琳琅满目、清新怡人的端午门券小品集,甚觉风俗雅致。虽端午已过,但《网站》根据券友的兴趣与要求,延长至7月15日,为迟到者再提供一次机会,为的是让粽子那馨香的余味在网上继续迷漫。
不知北方的包粽子的外叶是用什么植物,我知道福建山区用的是一种宽阔叶片的竹子,我想该透露出是竹香吧。在江南水乡,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端午节的包粽子用的是新鲜芦苇叶(俗称粽叶),一到时节,诱人的是芦苇叶那股异乎寻常的清香。
当年我下乡在上海市郊的海滨农村,每当端午节,我们就会去芦荡采摘那种宽宽的芦叶,扎好一小小捆带回家,让母亲包粽子,而且在菜市场上也有卖那青青的芦叶的。扎好一小小捆,放在大水盆里,真是青翠浸透。这时是家庭主妇发挥她们心灵手巧的技艺,来让一家子品尝那香香的粽子。
现在我在崇明岛工作,周边都是芦苇荡,也许崇明现在成为上海最后能留存生长芦苇的地方了。由于特殊的地质原因,整个崇明岛被国家命名为地质公园。那东滩和西沙湿地公园,整片地域都是芦苇,是水边的森林。春夏时节,蔚为壮观,风一吹,齐刷刷的倒向一边,象荷戟的战士群集,它成了崇明岛的绿色海岸线,人一进入芦丛,真象捉迷藏一样,攸的不见了人影,当年的沙家浜里新四军伤兵员在芦苇荡养伤而不暴露,就是芦苇保护了他们。就好比北方的青纱帐,千里大平原,与日寇进行了伟大的人民战争。
前几日,与网上的郭林生先生和词韵中提到的“初夏月衔葭苇摇”,“葭苇”就是古称的芦苇。此时,窗外隔河的芦苇正在微风中摇曳,飒飒作响。如到了秋冬季节,芦苇吐蕊开花,湖荡畔白茫茫一片,是典型的秋景。风一吹,芦花漫舞,大有白裙少女群舞之风姿,在我知青艺术馆内,就有我设计并制作的以芦花为背景的知青展示厅,既生态又有创意。
所以,在展示端午节小品的门券中,可以再扩展思路,比如其它显示端午节所以相关的节庆典具等。现展出三枚与芦苇相关的门券。其“生态岛主题公园”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我曾自评出八景,其中之一就是“葭萌摇影” 《诗经》曰:葭萌在洲。即芦苇。含翠岛上除了生长着翠竹外,之洲水浒都是漫漫芦苇,簇拥着绿色,在幽茂中见绿色云烟,在微风舒卷着它的纤婷倩影,偶而还有一二声鸟声鸣啭,充满着大自然的无限生命力。“雨过千叶争滴翠、风飞群枝为摇影”。(需这枚门券的券友可与我联系)。另我曾在一九七五年端午节填过一首词,献给券友。
《南乡子·端午》
芦苇翠烟笼 英绿夏正浓
连远湖涯天地溶 今日端午佳节重
心事汨罗水复涌 黄浦潮比琴弦动
泓泓 淙淙
望尽碧云空 “思友”一曲日月终
责编:丁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