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绿岛的报告》(三十八)
回味文昌过大年
春节是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风土习俗和地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年,在文昌过第二个春节,入乡难免随俗,想把本地过大年的习俗盘点一下,意在增加些网上年味。
从年前的腊月中旬起,文昌城镇的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欢庆状态。据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画幅,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拂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五花八门物件,堆满商铺,应有尽有。
每年腊月的最后几天,文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年糕的习惯,表示新年的日子会天天好,步步高。大年尚未到,京果和糖贡(文昌最重要的年糕)已经制作好,作为拜年互赠的礼品,大块朵颐的食品,祭祀祖先的贡品。
京果是用优质的糯米粉加上白糖和少量的水混合揉搓押平切成条状,油锅內炸熟即成。糖贡是用煮熟的大米晒干,在热锅爆成米花,在爆米花中加入白糖、椰子肉片、姜茸,煮成稠状,待从锅中捞出的米花温度适宜后,用手捏成圆球状或押平切成方块,其特色是香脆芳甜,可口诱人。据记载:清朝时期作为进贡给皇族的地方果品叫“京果”,状如花生。“糖贡”的称谓,是集糖糕贡品之意而得名。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十分繁忙。人们早早起床,扫净屋内外,然后开始杀鸡、杀猪、做菜,为团圆年饭做准备。中午11点左右,在八仙桌上摆放鸡、鱼、猪肉等,开始祭祖。
文昌有句歇后语一一“三十晚上一一刀砧不得闲。”再不济的人家,借钱借米也要杀鸡,足见文昌鸡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到了晚上,团圆年饭开席,文昌鸡为主菜头牌。文昌人认为,用鸡祭祖,隐喻有益于后代人,因为鸡爬土觅食,双脚总是向后爬。人们还喜欢有紫菜煮鸡汤,意指“紫气东来”、“财源广进”。
初一早晨,晚辈们须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穿上新衣给家里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希望子孙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长辈还会按人数将小红包放进一盒子里,让子孙们来“捡”,寓意子孙来年好运相伴。之后,长辈将事先煮好并用红纸染过的红鸡蛋给晚辈们“脱壳”。“脱壳”的步骤是:长辈拿着红鸡蛋顺着晚辈的头部、肩部下推滚脚部,嘴里念着“从头红到脚”的吉利话。然后晚辈将鸡蛋剥壳吃掉。
年初一也有较多禁忌:如不准打扫、不准杀生、不准出远门等。年初一拜年,也仅限于左邻右舍或同村兄弟叔侄,在拜年时,彼此都恭敬地向对方说“恭喜发财”类的吉利话。
大年初二,也是出嫁的女儿携夫带子回家拜年的日子。如果是新婚第一年回家,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这一天,家中的人,尤其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下午女儿女婿走时,岳父母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和年糕等礼品。
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俗称“小年”。这天晚上农村是很热闹的,有演大台戏、舞龙狮、送灯等各种娱乐活动,尤以送灯较为普遍,流传较久。按照习俗,女人对祖先及神灵是不得烧香的,如家中无男人,要请诸如叔伯的男人代为烧香,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破例烧香时,要站在神位一旁朝拜,不能正面对着神位。其习俗约定如此,至今犹然。
以上,且为文昌春节的习俗。文昌人年复一年,就这么过着,乐在其中。我辈在这片红土地上,近距离观望,委实难以融入其间。试想有一天,结识本地一铁哥们,到他家过个大年,体会体会更深刻。盼望这一愿望早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