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体与项链》—莫迪里阿尼
意大利费拉拉,戴亚曼提宫2011年门票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莫迪里阿尼,毕加索,达利1918-1933展门票
【画名】《裸体与项链》Nude with Necklace
【作者】莫迪里阿尼Amadeo Modigliani (1884 - 1920)
【年代】1917年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16 x 73 cm
【馆藏处】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以下内容出自卓克艺术网)
1884年,莫迪里阿尼生于意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区一个小镇。塔什肯尼阳光灿烂,在意大利美术史上,那里产生过著名的塔什肯尼画派,以色彩明亮著称。
1920年1月24日夜,莫迪里阿尼在珍妮和兹博罗夫斯基夫妇的守护下与世长辞,终年三十六岁,被埋葬在巴黎市郊贝尔• 拉雪兹公墓的苍松翠柏之间的一块普通墓地。
花岗岩装饰的棱型墓盖上镌刻着:“画家阿梅迪奥• 莫迪里阿尼/ 一八八四年七月十二日生于意大利里窝那/ 一九二零年一月二十四日死于巴黎/ 在荣耀降临的时候/ 死神将他召去/ 妻让娜•耶布特奴/ 一八九八年四月十六日生于巴黎/ 忠实的伴侣直至最后的牺牲。”
1902 年,十八岁的莫迪里阿尼入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次年转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受同龄学艺青年的感染,他开始吸毒,开始尝试波希米亚式的放荡生活。1906 年,二十二岁的莫迪里阿尼,满怀才华抱负,从故乡意大利来到了法国巴黎。他穿着灯芯绒的衣裤,一件格子衬衫,系着红色的围巾和腰带,谈吐优雅,家教良好,相貌堂堂,初来乍到的他极受欢迎。
后来,由于酗酒和吸毒,加上卖不出画,莫迪里阿尼生活无着,健康情形每况愈下,于是他从一个优雅的意大利人,变成了衣衫褴褛的法国人。
1909 年,莫迪里阿尼认识了本世纪最伟大的现代雕刻家之一布朗库西,并开始钻研雕刻。1913 年以后,他再度拿起画笔,并于1915 年后完全放弃雕刻,专心从事绘画,这也是他进入生命最后的六年里主要绘画作品的创作时期。
与莫迪里阿尼同时代的评论家考克多,这样评价他的绘画:莫迪利阿尼的素描典雅而优美,他是我们之中的贵族。他的一根线,绝不会碰到水,是一种不沾血气的“灵魂的线”,暹罗猫也得避开他的线条。
但在莫迪里阿尼短暂的人生中,他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反而他去世的10 年后,他悲剧性的传奇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吸引了热心的收藏者,他的画飙升到了50 万法郎的天文数字。
如今,莫迪里阿尼的“天价”作品在拍卖场中,更是屡见不鲜。上海藏家刘益谦以1.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 亿元)拍得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侧卧的裸女》, 创下当时世界艺术品拍卖第二高的纪录,也造就了莫迪里阿尼作品拍卖新纪录。
“云霄里的王者,诗人也跟你相同,你出没于暴风雨中,嘲笑弓手;一旦放逐到地上,陷于嘲骂声中,巨人似的翅膀反倒妨碍行走。”这是莫迪里阿尼很喜欢的一首诗,波德莱尔的《信天翁》。精神的王者只适合在高空飞翔,一旦落入世俗的地面,便一无是处,备受非难,原来用来翱翔的翅膀,反而成了行走的障碍。这种命运,想必他是感同身受的。
在莫迪里阿尼动身去巴黎前,母亲送给他了一本王尔德的《瑞丁监狱之歌》——“所有的男人皆弑己所爱”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暗示,莫迪里阿尼所爱的,大多浮沉动荡、混乱阴郁。他藐视日常生活、无视自己的健康极尽全力地投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但注定徘徊动荡的命运,却让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
莫迪里阿尼对人物画,特别是对裸体画的激情,他笔下的裸女们丰富温暖、充满肉欲。暖艳修长的裸体,迷离慵倦的意态,色彩斑斓的腐烂,展现了二十世纪初叶那个流彩溢金、华丽唯美而又迷惘、病态的时代,一份浓烈的现代忧伤。他的裸女创作他实际生活中爱与性的经历有关,这种充满爱和欲的裸体画,在烈酒和毒品的作用下,通过即兴运笔而成为画布上的纯粹色彩。
人们经常看到他在园亭酒店或穹顶酒店里,用尖细流畅的线条画着肖像,毫不在乎地把它们送给碰到的模特儿,换上杯酒,一饮而尽。他就像一块漂流物,从一家咖啡馆漂到另一家咖啡馆,从一间阁楼搬到另一间阁楼,有时会碰到一个避难所或一个怜悯人的灵魂。
莫迪里阿尼的女裸体,大多是斜躺的全身画。在构图时,画家有意用画布的边沿,将人物的腿部切掉,有的甚至将双手和头顶也切掉。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人体画,尤其是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人体画,都强调完整、整一的原则,人体的所有部分,只要在透视上看得见,都毫无遗漏地画出来。这是遵循古希腊哲学家亚力士多德提出的关于完美的审美理论。莫迪里阿尼没有遵循这个原则,他切掉人物双腿,在视觉上让人体摆脱画框的限制,使其看上去像是漂浮在画布上,于是人体本身得到了凸显。
他的线条,纤细灵活到矫揉造作地步却并不去刺激或伤感地迎合人的感觉,他笔下的人物忧郁而瘦削,高雅而柔弱。他以任意确立的标准,把形状拉长和歪斜,在一副面孔的椭圆形上弯来弯去,沿着肩头回转,将一个脖颈拉长,那细长的颈脖“既像摇曳的花梗又像矗立的梁柱”。人物的魅惑神情与引诱之态,漂浮、凸显在画面上,暗示甚或流露出被压抑的激情。
莫迪里亚尼认为,必须彻底地了解一个人的灵魂,才能画出一个人的眼睛。他笔下的人物,或闭目而眠,或沉思内省,陷入个人的内心世界,完全忽视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有一种独特的冷漠与孤独。亦或是有一双空洞无珠的蓝蒙蒙的眼睛,不知看向何处,又像是逼视你。卡罗•曼形容,那些眼睛常常“一只明一只晦”,“一只向内审视自我,另一只茫然向外”,有时候,那些玻璃般的眼睛,一只对外看着你,一只对内漠视你。
但在那个时候,莫迪里亚尼的裸女反倒为他招来了很多批评与耻辱。据说,在1917 年底莫迪里亚尼唯一的那次个人画展的开幕当天,因为一大群观众聚集在画廊的橱窗前看一张女性裸体画,警察便以有伤风化为理由,强令画展撤下这幅画及其它四幅女性裸体画。
莫迪里亚尼的疯狂、绝望、热爱、痴迷、狂乱、丑陋、美丽,孤独,如同书页中的折痕、画框边的磨损,已成追忆。但人生的一切邂逅,能留下一件美妙的艺术品,就已尽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