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风情(3)大昭寺(一)

张玮峰
显示日期2017-03-06;访问次数:603; 电脑端

3 大昭寺(一)

  前言:

  在西藏,神山圣湖等雪域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令人神往,而以藏式建筑和佛教为主的人文氛围也是精彩纷呈,魅力十足。据官方统计,整个西藏目前有寺庙1780座,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也足以证明佛教在西藏分布之广、影响之深。藏传佛教是我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另外两个为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传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8世纪中叶,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藏传佛教教义主张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发展过程中由于传承各异,从11世纪开始形成了很多教派,到15世纪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最终定型。目前主要派别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以及后期的格鲁派,下面简单作一介绍。

  一、宁玛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或“旧”,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一支派别,可追逆到莲花生大师传法时期。早期宁玛派的特点是采取秘密单传,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及僧团,其教徒可从事生产,可娶妻生子。由于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俗称“红教”。

  二、噶当派。“噶”藏语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的道理、教义。该派源于阿底峡大师,以热振寺为根本道场,以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15世纪,黄教格鲁派在该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取代了该派。

  三、萨迦派。“萨迦”藏语意为“白土”,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又被俗称为“花教”。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 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四、噶举派。“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称“白教”。噶举派于公元10-12世纪间始创发展,流派众多,但均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

  五、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规”,意指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15世纪初,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吸收其它诸派的经典教义而创立格鲁派,由于该派僧人带黄帽,俗称“黄教”。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但却后来居上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势力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教派不能相提并论的,达赖转世和班禅转世系统都出于该派。

 无论是朝阳初升,还是夜半时分,在拉萨,随处可见转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通常的转经路线,其中以环八廓转经人数最多,因此转经道也被称为八廓街。我是2015年3月初的一天,第一次来到大昭寺。因为是淡季,当时游客数量不多,但转经的人络绎不绝,面对大昭寺门前虔诚地磕着长头的信众无数次重复着那几个跪拜动作,好像从来不觉得疲惫,既感到新鲜又心生疑惑。从千里之外,一路朝拜,风尘仆仆而来,只为抵达心中的圣地;用胸膛贴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只为让自由的信仰和灵魂紧紧相依。突然之间被那种执着和无畏所感动,顿时爱上这里,喜欢没事的时候也加入转经的人潮,循环往复,一路思考;喜欢徜徉在八廓街周边的胡同小巷里,找寻美食和古民居;喜欢慵懒地靠着经幡柱,一边盘着星月菩提,一边沐浴阳光。

 在西藏流传“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一说,大昭寺一带最初原为湖泊,经常泛滥周边,相传文成公主发现拉萨所在地形貌似罗刹女,而现在大昭寺所在地的湖泊即为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于是建议在此建立寺庙镇压,终保一方平安。公元647年,松赞干布开始兴建大昭寺,因条件受限当时使用山羊作为运输工具进行拉土。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山羊功绩,建成后的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古老的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影响后世至今。

  西藏的寺庙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不 同。它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坐东朝西,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立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此为唐蕃会盟碑。门口摆放着两口巨大无比的铜缸,我一直以为是用来防火的,直到有一天藏族朋友告诉我它们是以前用来施粥的,我才恍然大悟。

  大昭寺的开放时间为9:00-18:00,游览时间大概需要2—3小时。每天都有藏族信众早早地就去大昭寺排队进去朝拜,供奉酥油茶,他们走的是正门左侧的朝拜路线,也不需要购买门票。普通游客购票后从右侧游客通道进入。从大昭寺正门进去看到一个天井式院落 这里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曾在此处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天井内洒满阳光,往里走就明显感觉到一丝凉意。

 大昭寺主殿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主要内容是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脚下的青石板因为走的人多了而变得油亮可鉴,那些因磨损形成的脚印痕迹载满沧桑。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壁画曾于2012年进行修复,因此看上去焕然一新,熠熠生辉。整个回廊内的天花、椽、梁、柱,无一不是巧夺天工,色彩炫丽,仿佛走进古典的艺术长廊。

  由正门进大昭寺后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历辈达赖喇嘛宝座,廊廓、中心殿大门。廊廓,即内转经道,围绕中心殿共设有380个转经筒,可以供僧众转经使用。从庭院出来,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

穿过大殿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

从大经堂可遥遥看见坛城院内的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佛像,左为莲花生大师,右为强巴佛(未来佛,也就是汉传佛教的弥勒佛)塑像。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正是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来到这里,才真正体会到那种无与伦比的神圣感,隔着栏杆顶礼膜拜,不敢大声说话。殿堂四处布置有名贵唐卡,垂幔之处,梵音阵阵,佛光灵现。

大经堂的四周俱为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均不大但布置简洁。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有宗喀巴大师和八大弟子、药师八佛、十一面千眼观世音菩萨、无量光佛和八大菩萨、弥勒法轮像和救八难度母像、藏王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长寿双身佛、九尊长寿佛,法王松赞干布。从东南角可以沿着石阶上二楼。二楼佛殿主要有度母殿(卓玛拉康)和莲花生大师殿(姑汝本拉康)。

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班丹拉姆也叫“吉祥天母”。大昭寺内供奉有三尊班丹拉姆像,除了表情狂躁凶猛的恶像,另有一尊蛙脸像和一尊端庄贵气的善像。每逢藏历十月十五日仙女节,拉萨的女性们这一天会精心打扮,然后到八廓街煨桑祈祷,到大昭寺为女神敬献哈达,供奉青稞酒,许下心愿。供奉的过程,就是把酒倒进蛙脸女神像前的一个大肚子铁桶,酒又从铁桶尾巴上的软管里流出来,流出来的酒算是被女神加持过了,供奉酒的妇女们会拿刚刚倒空了的瓶子和酒壶去接,没有带壶的人则用手捧着,接一些喝了,又把手上沾的酒在头顶抹抹。另外这一天女性们还有个特权,那就是可以向身边男士甚至是陌生男士索要礼物或红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男士们一般也会“识相”地慷慨解囊,表示对节日习俗的尊重。所以到那一天大昭寺周边道路都会被管制,八廓街、宇拓路、朵森格路,到处是潮水般的人群,非常热闹。 

 大昭寺有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的雕刻,加上在释迦牟尼殿前的木柱,一共8根。这些上面刻的精美木雕只有在大昭寺有,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经历了1300多年的沧桑历史,如今已经坚硬如铁,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

 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300多年前,五世达赖喇嘛扩建大昭寺时,在原本木石结构的屋顶上钉上鎏金铜板,金顶从此成为大昭寺的一大标志。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金瓦屋顶俗称金顶 它是加盖在寺院主殿、佛殿、王宫屋顶和佛塔顶部上的特制金属顶瓦,是用铜铸造外镀真金的一种豪华建筑装饰。金顶的顶面为铜质镀金金桶型长瓦,翘首飞檐,四角飞檐一般为四只张口的鳌头,屋脊上装有宝幢、宝瓶、卧鹿等,屋檐上雕饰有六字真言、八宝吉祥等图案,屋脊宝瓶之间和屋檐下悬挂铃子,风吹时铃声四传,悦耳动听。建造金顶有明确的资历规定和鲜明的等级制度,因为大昭寺在藏传佛教里特殊的地位,其金顶装饰鎏金四射,富丽堂皇。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大昭寺二》。


编后语——作者张玮峰,出生1979年,籍贯浙江宁波,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业余喜欢阅读,户外,摄影及收藏门券。2008年开始全面收集门券,门券收藏专题主要为世界遗产、博物馆、古建筑、三国、诗词、竹文化、外票等。从即日起系列文章“藏式风情”做为专栏奉献给广大券友,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以期改进。




编辑:崔艳红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7-03-06 04:40:15

欣赏了!学习了!受教了!谨谢!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7-03-06 06:15:53

好文章,介绍的详细清晰,很受益。谢谢!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17-03-06 07:24:33

拜读了……慢慢欣赏……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7-03-06 07:32:36

学习了,谢谢!!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17-03-06 08:10:22

拜读了,谢谢介绍!

姓名:宋振清; 时间:2017-03-06 08:28:47

介绍很详细,如身其境,谢谢!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7-03-06 08:35:49

我年岁大已不能去朝拜大昭寺了,谢谢玮峰老师的介绍!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7-03-06 08:54:02

介绍的真好,读文如临其境。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7-03-06 08:57:19

谢谢玮峰老师的详细介绍!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7-03-06 09:12:43

藏式建筑大昭寺,介意的非常祥细。读起来有如身临其境。谢谢你!

姓名:胡保平; 时间:2017-03-06 10:00:07

一位年富力强的券友,对西藏有经历、有感情、有感悟,所有介绍的别具风采!

姓名:陈捷; 时间:2017-03-06 10:09:06

欣赏了!谢谢介绍!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7-03-06 10:38:46

介绍详尽,谢谢!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7-03-06 11:38:06

犹如亲临大昭寺。谢谢!

姓名:钱宝林; 时间:2017-03-06 12:48:40

跟着张老师游大昭,不错!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7-03-06 15:13:39

谢谢玮峰老师的介绍!

姓名:伍勇; 时间:2017-03-06 18:43:32

详细的介绍!让大家更了解西藏!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7-03-06 19:23:45

拜读了,谢谢张玮峰老师!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7-03-06 20:01:43

谢谢小张老师的介绍,很详尽!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7-03-06 21:05:47

谢谢祥细介绍!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7-03-06 21:32:51

图文并茂,谢谢介绍!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7-03-07 15:00:58

小张老师的介绍,细致地道,引人入胜,如临其境。谢谢了!

姓名:王敬芬; 时间:2017-03-07 21:18:44

谢谢玮峰老师介绍大昭寺有如身临其境.

姓名:崔艳红; 时间:2017-03-08 09:41:44

用心介绍,谢谢。

姓名:杨波; 时间:2017-03-08 15:53:17

我没去过西藏,但看看张老师的文章,也算是西藏一游吧。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