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之死》—大卫
法国大皇宫2006年门票
【画名】《马拉之死》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年代】1793年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62cm×125cm
【馆藏处】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当大革命的风暴到来时,代表新古典主义的大卫不仅仅是画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大卫公开倡导艺术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马拉之死》就是他在大革命时期创作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肖像画。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是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他曾经在英国生活过10年,回到法国后成为科学家和著名医生。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马拉立即投入到了革命战斗之中。在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中,马拉成了领导人之一,随后他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1793年4月初,马拉以雅各宾总部主席的身份向全国发出组织控诉运动的通令。 1793年 7月13日马拉在巴黎寓所被刺杀。马拉之死震动了整个法国。
马拉为了革命工作经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一身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浸在浴缸里水疗。因公务十分繁忙,他常常一面治疗,一面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夏洛蒂?科黛就是在这时将他杀死在浴缸里的。马拉被害后,国民会议召集大会,有人对此事发表了激烈的演说,并高声呼叫:“大卫,你在哪里?现在你应该再画一幅!”“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的情景而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在场的大卫满怀激情地响应:“对,我一定画一幅!”3个月后,肖像即告完成。这是大卫以最快速度完成的一幅杰作。
《马拉之死》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后在浴缸里的情景。凶手已逃离了现场,匕首被抛在地上,鲜血正从马拉的胸口流出来。他的左手放在工作台上,仍旧握着凶手科黛递给他的一纸便笺,上面清晰地书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绿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的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马拉右手握着鹅毛笔,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他的头向浴缸外微垂着,面庞像睡着了的圣徒一样,安详宁静。在木墩上还有一封信:“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木墩的下方还有几个清晰的大字“献给马拉,大卫”。《马拉之死》的构图比较单纯,光线从左侧投入,它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画面的明暗处理得当,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一幅画上出现这么多解释说明文字是很少见的,看来大卫充满了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所以才会这样不遗余力地歌颂他。
一年后,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大卫也不得不将《马拉之死》涂上一层厚厚的铅白颜料,转移到别的地方。1793年,《马拉之死》第一次公开展出,1893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将它正式收藏起来。
在《马拉之死》中,大卫成功地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但是以客观的眼光来看,马拉被认为是一个嗜血的,暴力的革命煽动者,他强调为了革命可以杀掉任何人,这是反人道的新暴政的前提。政治不是一种能用好坏、善恶来简单概括的东西,特别是身陷斗争的中心时,想要公正而又恰当地表达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立场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好在《马拉之死》并没有因为政治的过时而过时,它超越了事件本身,成为一种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