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湖湘子弟陈树湘与绝命后卫师
湘江呜咽,秋波涌起,广西灌阳县无字碑旁的山林苍翠挺拔。“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这句话被刻在了大理石碑座上。这支以闽西子弟为主体的红三十四师为掩护中央红军突破重围,最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却是湖南长沙人,一位很早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等。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随部队上井冈山的杰出红军将领。
在碑左侧的另一排墓碑上,镌刻着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陈树湘等红军名字。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名字是福建多地政府用多年的时间,走访当地的众多村落后查出,名字被刻在花岗岩石板上,随无字碑一起立在湘江边的山坡上。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从江西开始浩浩荡荡的长征,红五军团担负起殿后的重任。而红五军团红34师是后卫的后卫,在敌军密不透风的防线内掩护部队前进。连续突破3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遭遇了蒋介石和湘桂粤军阀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的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陷入危难时刻。这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浴血奋战,阻击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敌军,掩护主力红军冲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红34师弹尽粮绝,孤立无援,陈树湘受伤被俘,所部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1934年12月18日拂晓,敌人将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向上司邀功。上午8时许,当行至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附近的后时,陈树湘乘敌不备,咬紧牙关,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抠出肠子,使尽全力,大叫一声,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实践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将他的头割下,送到长沙悬于城门示众。群众将陈树湘的无头遗体与一同牺牲的警卫员,葬于现道县城内,潇水之滨的飞霞山上。解放后,每逢清明,常有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去扫墓祭奠。
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与陈树湘渊源颇深。两人相识于秋收起义,曾同在秋收起义第一团三营九连,陈树湘任二排长,韩伟任三排长。在后来的三湾改编、井冈山斗争,以及转战赣南和闽西、建立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两人始终并肩战斗。他们曾经在一个营分任两个连长,也曾在一个师分任两个团长,还曾在一个军分任两个师长。长征前夕,红19军缩编为红34师,两个师长中只能由一个人来担任师长职务,韩伟成为红34师100团团长。
韩伟带领余部在界岭遭遇桂军追击,双方进行最后一场激战。韩伟一行6人纵身跳崖,幸而被半崖中松树阻接,安全跌落到崖底。落地后,韩伟发现他的一营营长侯世奎也活了下来,于是两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山崖,往漠川乡协兴村方向走去。后走向新的战场,最后成为建国后首批中将。2014年,他的儿子韩京京来到协兴村,找到父亲韩伟当年和战士们跳崖的地方。修建了带有红星的墓,希望墓碑一直守望着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2014年,陈树湘牺牲80周年纪念日时,韩京京,请著名军旅雕塑家刘林为他塑了像。三尊标准像其中两尊分别送给他的故乡长沙博物馆,
同年10月,在闽西古田召开的解放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向全体与会代表讲述了"为苏维埃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断肠铭志"的壮烈故事。
新中国走来不易,让我们永志不忘陈树湘与绝命后卫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