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绿岛的报告》(四十二)
叹尘世几多沉浮
游走文昌,出于多年管房的职业习惯,我格外关注民居建筑,这也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漫步在椰林丛中,发现很新的房子和古旧宅子都住人不多,但却有人看守。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华侨回家乡盖的大宅,吸收了南洋建筑的某些特点,又富有南国特色的建筑外貌,让候鸟们为之心动,慕名而来者众多。
文昌市现有常住人口60万人,在海外的华侨却有120万人。海外华侨常说,远离家乡最怀念三样东西:文昌鸡、琼戏和老宅子。而本文介绍的符家宅,就是华侨心中的大爱。符家宅坐落在文昌市文城镇的松树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文城镇往宝芳镇的柏油路骑行,过头苑村两公里处,向左一拐,但见小路蜿蜒,林木黛绿欲滴,浓密的树荫中,一座大宅如一尊古老的巨大雕像,向我们抹面迎来。南洋风格、欧洲气派、中外建筑文化合壁的建筑群,在这村壤之处突然出现,着实让我傻了眼。
上世纪初,文昌松树村的符永质、符永潮、符永秩在家乡无立足之地,为了生计,三兄弟远涉重洋,赴新加坡经营橡胶行业发了大财。发迹后的三兄弟很想抹去贫穷印记,便决定在家乡营建奢华大屋来证明其新生。1915年,符氏三兄弟用轮船从南洋运回大量光银,开始建筑这幢建筑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主体为三栋两层瓦顶楼房,另有8间横屋及前后花园的房屋。3间正屋的结构和面积均相同,中间为会客厅,两边为卧室。从残存的墩台中可以看出,每间正屋一楼前面都建有阶梯通往二楼。三进正屋均有连廊连接,连廊又与前后天井连通,全是两层平顶结构。符氏三兄弟从南洋运回的光银全部堆在在建大屋的大院里,并雇用武装人员看守。宅主人非常大方,若有人叫他送个光银,他乐意随手送你一个,去偷的话,都会被家丁枪击!
1917年,,三栋极具南洋风格、气派无比的连体大屋建成,三兄弟每人独占一栋。房屋建成后不久,大哥符永质,二哥符永潮相继返回新加坡经商,留下三弟符永秩看管房屋。
符氏旧宅在当地颇有名气,文昌人都称它为榕树大屋。一院之内,有七十二个门,门有骑楼,房间有板屋,形成房子有层的楼屋。马蹄形,三叶形,弓形与尖型的伊斯兰风格拱券的运用,是符家宅的一大特色。符家宅的木料是清一色的泰国“黑盐”,这是比钢还硬的顶级木料。据说当年有不少工匠来自南洋,这些大洋彼岸的精巧工艺,让这座华堂殿宇更加与众不同。黑盐木,现在价格不菲,文昌打好的家具,每平方米200元。在私人的家具作坊,我淘得一块下脚料,如获至宝。
后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符氏三兄弟举家迁往新加坡。新中国成立后,这幢老房子曾用用作小学教室、大队办公室和粮仓等。
房主符永秩大嫂潘氏、其妻林氏也曾回到大屋居住。在此期间,留在大宅的两位符家老妪,已不再是往昔的贵妇,也为油盐酱醋忧心,出于无奈,符家宅大量值钱的木料被拆下变卖,以换取生活所需之物。两位老妪病故后,老宅成了空宅,无人看管,有多处被偷盗的痕迹。
我问现在看护老宅的一老年男子,符氏后人为什么不修复祖宅,后人感叹:“有心无力啊!富不过三代,我们已经不像祖上那般阔气和豪迈了。”
符家宅,这是一颗禾草盖着的大珍珠,美丽而不被世人所知。这座散落民间,非常具有观赏性、典型的中西文化集一身的豪华建筑,在整个海南都非常罕见。如今,逐步衰老和破败,令人痛心!
来此地参观者,不乏当地政要,其中还有一些专家和学者,更有比符家三兄弟还富有的商贾。好在大屋的骨架依存,有这三部分人出面,将其恢复应该不难。在大屋内陈设些原来的物件,墙上再布置些图片资料,就是一座很好的华侨奋斗史展览馆。
在本文即将完成之时,我依稀想起,有消息说,政府拟投资数百万元修复符家宅,这真是个不错的消息。
符家宅,百年老宅。起起伏伏,令人感慨。多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有辉煌,有平坦,有沉沦,一言难尽。
正是:
华堂雕桷已成昨,
圯墙险垣唱悲歌。
笙声绕梁无处寻,
旧韵残存叹蹉跎。
人生多舛皆为梦,
千秋功罪任凭说。
繁华褪去心坦然,
静观夕阳染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