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期 小昭寺
小昭寺,始建于公元641年,坐落于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的小昭寺路上,地处市井,比较喧闹,适合步行前往。
小昭寺由文成公主奠基修建,寺庙和两尊著名的释迦牟尼佛等身像均有渊源。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运输12岁释迦牟尼佛等身像的木车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陷入沙地之中无法继续赶路,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小昭寺。
小昭寺与大昭寺被称为“拉萨二昭”,两寺同时开工,同时竣工,同时开光。但无论地位、规模和人气,小昭寺均无法和大昭寺相提并论。与大昭寺坐东朝西的方位不同,小昭寺是坐西朝东,这寄托了文成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之情。小昭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特点,最初的寺庙管理也是由汉僧主持,所以说,小昭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
这里的香火比较冷清,甚至比不上财神庙扎基寺。小昭寺饱经坎坷,历史上几经火焚,现存的小昭寺的建筑大多是后来重修的,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建筑,所以建筑规模也远不及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和哲蚌寺。
小昭寺有一道山门,面向山门,左侧是售票处,右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面是小昭寺的藏、汉、英三种文字简介。从门口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四周有小佛堂,里面供奉的酥油灯,灯火通明,旁边有僧舍,看上去规模也不大。
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是一个宽敞的明廊,每个柱身有三条铜箍,铜箍面上透雕花瓣,非常精美。很多虔诚的藏民信众,会在门庭位置磕长头,地面的青石板也因为长年累月的跪拜显得油亮发光。二三层是僧房和经堂。穿过主楼即是绕佛殿一周的转经回廊。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白度母等壁画,栩栩如生。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登上金顶可以俯瞰四周,蔚为壮观。
zang
进入佛殿,里面装饰还是非常富丽堂皇,特别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端坐正中,法相威严,游客甚至可以近距离瞻观。只见佛像左右两侧金龙盘柱,如同腾云驾雾,柱身镶嵌有蜜蜡、玛瑙、绿松石等珍贵宝石,显得十分豪华。四周雕刻精美的佛龛里,供奉着许多佛像,无一不是精美绝伦,每个佛龛玻璃罩外侧的供案上都摆放着七碗圣水,这是因为佛祖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后才最终悟道,数字“七”是表示纪念。每到一个寺庙佛殿,心里都是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我想有机会亲临朝拜即为佛缘。为表达敬意,我敬献完哈达,也跟随转经的藏民在狭小的廊道里绕佛像走了3圈。
翻阅小昭寺的历史,总会让人唏嘘不已。眼前这座古老寺庙在岁月长河里,曾饱受摧残,经历非凡,小昭寺的历史正是映射了西藏藏传佛教的兴亡。自松赞干布去世,吐蕃和唐朝关系冷却,其孙芒松芒赞(650-676年在位)即位,传说唐朝将派兵入吐蕃抢走12岁释迦牟尼佛等身像,于是在公元652年将佛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鉴门内,并堵其门,画以妙音佛以作伪装。直到公元712年金城公主联姻吐蕃,才把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并将原供于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迁至小昭寺供奉。
时光过了二百年,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即位,开展灭佛运动,对佛教采取了摧残毁灭的态度,小昭寺亦随着当时的形势而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政策,小昭寺又重新兴盛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
解放后文革时期,小昭寺再次遭到毁灭性破坏,大量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众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当时小昭寺被作为仓库而用。里面供奉的8岁释迦牟尼等身像更是惨遭劫难,被红卫兵小将锯为两半,里面珍藏的2500年历史的珍宝和佛经就此消失。而佛像从此下落不明,直到后来十世班禅大师到内地四处寻访,最终在天津的一个仓库中寻得上半身,在西藏某仓库中寻得下半身,再请最好的工匠加以修补,重新供奉在小昭寺内,直到现在。
人祸大于天,果真如此!时光易老,留下的遗憾却无法缝合。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虔诚的藏族僧众认为佛像遭此破坏,已失去原有灵气,来朝拜的人变得日益稀少。或许闹中取静的小昭寺,不是你的心之所往,但也是一处安抚心灵的灵魂归所。
从小昭寺出来,右边不远处有一个很小的属寺,叫“次巴拉康”,只有一座佛堂,里面供着长寿佛,虽然规模小,但香火尤为鼎盛。信众们朝拜完佛像,就开始转“廊热”,即绕佛堂而建的巷道,按自己的岁数转相应多少圈数。喃喃的诵经声,在狭窄的巷道里汇成梵音阵阵,场面颇为壮观。
岁月变幻无常,我们庆幸小昭寺历经磨难后,重换新生,默默地把善良的执念传递给每一个到访的人。我们感慨历史,却无法修改历史,直面罪责,才能真正悔过。了解小昭寺的历史,才能读懂她的忧伤。
小昭寺于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昭寺的开放时间为9:00—17:00,现用门票是邮资票(如下图),票价为2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