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下午4时,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乌镇西栅景区。
我们下榻的宾馆就位于景区内,由于下午、晚上和第二天早晨都要在里面自由活动,因此导游反复嘱咐我们一定注意景区出口标志,千万不要出去,否则就进不来了。发放了房卡,导游命令我们赶紧回房间放行李,五分钟以后每家来一个代表开会。见他说的这般严肃,大家也不敢迟疑,一会儿功夫就都到齐了。导游发给每人一份西栅景区游玩指南,领我们来到宾馆门口的小桥边,告诉大家活动的路线。简单地说就是转一个圈圈:过小桥去对面的街道向西走,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不想走了就随便找一个小桥过来,沿着河边走回来就行。
听完导游的安排,我才注意到我们住的是通安客栈2号楼。出门左手边是叙昌酱园,院子里面整齐地摆满大酱缸。右手边是一座小石桥,台阶不是很高。循阶上了小桥儿,眼前豁然开朗:高高低低的粉墙黛瓦的房子,在落日余晖里更显出古朴;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的清澈河水,映出两岸房屋的倒影;吱吱呀呀摇过来的小船儿,正从一个桥洞下经过……此时才真切地体会到马致远笔下“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儿。
乌镇的街道都是临河建造,临河的一边称作“下岸”,而街道的另一边则称为“上岸”,上岸的民居一般都是深宅大院,在街面看虽只有二、三间门面,纵深却有好几进院子。下岸的民居则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利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铺上木板,加建斜坡屋顶,与二楼的窗台衔接,成为伸展在河道上的阁楼,人称“水阁”。阁下河水流淌,阁内水上人家,沿河几里,绵延连缀成秀丽的景致,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石阶一直向下延伸到水里。支撑水阁的石柱可以系船停舟,水阁下的河埠可以打水,也可以洗衣洗菜。置身水阁,或抚琴弈棋,或针黹刺绣,或品茗小酌,或推窗赏景,亦或探身窗外招呼过往船只,买些鱼虾果蔬……这种建筑形式真的是把生活的实用与享受发挥到了极致。
走下小桥,就来到了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上。街两边的房子都是二层的小楼,一样狭长的门板,一样雕花的小窗。中间的街道那么窄,坐在自家门口或是倚在二楼的窗前,就能和对面的街坊闲谈,想来真是件惬意的事。这些民居现在都有着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有的房子开发为民宿,门口的小灯箱上写着这家民宿的门牌号码;有的房子开发为餐馆或是特色小吃店,店铺的招牌都是古香古色的;有的房子开发为主题展馆,很有些艺术气息。
天色将晚,寻了一家粥饼店准备吃点儿东西再逛。店里的几张方桌四边都摆着长条凳,此时就餐的人几乎坐满了。门口点餐的人都很自觉地排队。粥是早就熬好了的,就是那个鸡蛋饼是现做的,虽说三四个电饼铛轮番上阵,还是需要耐心等待。终于我的鸡蛋饼做好了,端了粥,找到靠近后门的有空位的一张桌子坐了下来,借着吃饭的时间也休息一会儿。粥的味道是很不错的,鸡蛋饼不太好吃,也许是南方人不善于做此类食物,也许是就餐人多影响了师傅手艺的发挥吧。
出了粥饼店,天已经黑了,街上的灯亮了。这里的街巷没有路灯杆,就是各家门楣上的一个或圆或方的小吊灯,民宿门口一侧地上的一个显示门牌号码的小灯箱。它们散发的光都是极柔和的,加上从店铺门口以及二楼窗子透出来的灯光,照射在青石板路上,让人既能看清脚下的路,却又不是那么明朗。这些灯光和周围的老房子搭配起来,低调简朴,安静平和。人在其间会有一种小的时候在自己老家门口巷子里行走的那种感觉。
过了几家店铺,左手边出现了一座小桥。走上小桥,我被眼前的景致惊呆了:小河南北两岸的建筑都放射出炫目的灯光,让人一时无法辨别这光是从屋顶、还是门窗还是从水阁下的石柱发出来的。视线所及的一座座小桥,桥栏、桥孔、桥墩、桥台都闪着光,使人在夜间也能清晰地看到每一座小桥的风采。灯光投在粉墙上,那是发亮的白;投在门窗上,显出古朴的黄,投在树木上,叶子绿的耀眼。这些光投到水面上,就在河里铺设了两道融合了多种颜色的光带,微风吹过,这两条光带就随着波纹有节奏地跃动。水声作响,有几只小船开来了,船身黑洞洞的,船顶四周的小灯儿在这个场景中真如萤火一般。
从小桥折返回青石板路继续游逛。街道两边的店铺林林总总,但是却一点也不嘈杂喧闹。卖灯笼的、卖雨伞的、卖药材的,卖筷子的,随便进哪一家,店员都不会刻意地招揽生意,他们只是闲适地坐在里面,任由客人进出。于我们来说,进到每家店里不买东西的话,就如同安静地参观一个主题展览一般。我特别喜欢那个卖灯笼的店铺,室内墙壁上和屋顶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生肖的,有星星的,有葫芦的……那种圆圆的灯笼浅色居多,非常素雅,上面具是寥寥几笔的花朵。还有一个灯笼上写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句,着实不俗。有几个小姑娘买了灯笼提着,在街上款款而行,与这正月的时节、江南的风景搭配的太完美了。
相比那些主题展馆般的店铺,街边的特色小吃店人气要旺很多,特别是卖那些可以拿着边走边吃的东西的店。因为街比较窄,人们就在这些店门口排起横队购买。等店家把或用纸袋或用树叶或用糯米皮儿包裹的食物递到手上的时候,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先咬上一口,但是似乎还没吃出什么味道,就已经咽下去了。走在小街上,对面相逢,你举着棉花糖,他托着桂花糕,不论什么年龄,谁也不会嘲笑谁嘴馋,毕竟和着灯光夜色、踩着青石板路,吃些特色小吃也是件赏心乐事。一路行来,乌米饭、梅花糕、祖传烧饼、脆皮臭豆腐等等皆品尝一遍,要说给我印象深刻的还得说是葱包桧。其实葱包桧就是一层薄薄的春饼,里面裹上几根小葱儿,在铁锅上压烤至金黄,涂上些甜面酱和辣酱即可。个头超级迷你,味道也没什么出奇的。它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神秘武器——电熨斗。看着女店员在铁板上面摆了一层卷好的葱包桧,然后拿起电熨斗在上面来回熨烫,那明明就是主妇们用电熨斗整理衣服的架势。这时我完全被震撼了,一方面感叹南方人头脑的精明,一方面又想到古人并无电熨斗,葱包桧这么做肯定是极不正宗的了。
走到酒吧街一带,感觉明显就喧闹起来了。这里的灯光闪烁不定,隔着窗子看到室内有现代化的灯光音响设备,坐在里面的大多是年轻人,还有外国朋友在舞台上唱歌。总之就是觉得这样的场所真是和古镇的氛围有点格格不入。离开这喧嚣的酒吧街,前面就是关帝庙和文昌阁。再往西就有一道小门截住了,看远处也是黑咕隆咚的,差不多已是景区的尽头。找了就近的一座小桥,准备过河返回。小桥上略做停留,欣赏或远或近的景色。一位工作人员不断提醒大家,注意脚下安全。确实这里的桥的两侧只是比桥面略高出一点点的桥栏。人在桥上站,如果只顾观景或拍照,一不留神确实有可能失足落水。小心翼翼地过了桥,有时在河边的石板路行走,有时在民宿院子里经过。走累了的话,那些临水的茶座可以随便坐下来歇息,凳子上还很暖心地放了靠垫。沿途逛了逛灵水居,这里是江南园林的建筑,假山池沼,疏竹幽窗,值得细看。因为彼时天色已晚,游人渐少,没敢过多停留就出来了,经过亦昌冶坊,就到了叙昌酱园,我们的住地也在眼前了。
游逛了几个小时,真是挺累的。回到房间,先给手机相机充上电,这才腾出功夫打量一下所住的屋子。房间宽敞明亮,窗帘、壁纸和家具的色调都与街上建筑的门窗保持一致。要说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屋子里的一些小物件儿,比如茶叶包,香皂,矿泉水等等,外包装上都印着“乌镇”字样,让人叹服管理者做事的精细。休息了一会儿,没有睡意,想到明天早餐后就要离开这里了,而外面的夜景又没有看够,索性再出去转转看看。
出门上了小桥,坐在那好似小靠背椅的的石头桥栏上,看近处的屋,远处的桥,多彩的河水,摇过来的小船,满世界的灯火……独自享受乌镇的安静闲适的夜晚。突然,周围一下子就黑了,河面上的美好景物一下子就全部消失了。我不敢相信自己所见,揉揉眼睛,河面上还是漆黑一片,那美好的景物似乎从来不曾有过,似乎只在梦里有过一般。只有桥头通安客栈门口和街边店铺的灯,让人不至于看不到脚下的路。打开手机看时间是22点整,此时我才醒悟过来,原来人家这里是定点熄灯的呀。小街上有急匆匆走回来的人群,还有的走上桥来向我打听景区出口在哪里或到某宾馆怎么走的,看来留恋美景的不是只有我一个呀。
回到宾馆大堂和服务员闲谈才知道,为了保证景区民宿内游客的休息,这里是要定点儿熄灯的。她好心地提醒我明天早点起,早晨景色更美。
第二天不等闹铃响我就起来了,收拾妥当,把行李寄存在大堂就走到了街上。这时晨曦微露,临河的建筑不知为何显得特别清瘦,或许是没有了昨晚的灯火,褪去了繁华的外衣吧。白的墙黑的瓦,夹岸的树,天上的云,都在水里投下十分清晰的倒影。偶尔传来一两声鸟儿叫,隔着水听,声音十分清脆。我沿着南岸的小街散步,也许是大家都累了,沉醉于枕水江南的梦中不愿意醒来,此时街上只有我一个人,踩着青石板路,自己的脚步声都听的很清楚。细看店铺的牌匾,轻抚门窗的雕花。水上集市那有如薄纱般的水汽、三孔石桥在水中的倩影都那么让人心醉。一切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这个时候的乌镇仿佛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路过一个狭长的巷子,我站在巷口望了许久,暗想此时要是下着雨该多好呀,我真想做戴望舒《雨巷》里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独自撑着油纸伞,徘徊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想到这里自己不禁哑然,人心真是难以满足呀,对风景如此,对世间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