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待鹿求仙草
承德 钱宝林
出避暑山庄博物馆岫云门向左面的西山,有一个山花烂漫,绿树成荫,鹿群经常出没的地方,叫驯鹿坡,是乾隆三十六景第七景。驯鹿坡的对面有个八角亭,叫望鹿亭。据说这两个景点的名字都和乾隆皇帝有关系。
榛子峪峪口旁的驯鹿坡
出博物馆的岫云门向左就是望鹿亭。
我们知道,大凡封建帝王都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们还是不满足,总想成道成仙,以求长生不老,永霸江山,永远享受。
有一天,乾隆骑马出了山庄往西,打马越过广仁岭来到元宝山的附近打猎,一个白发采药老人回避不及,被侍卫带到了皇帝马下。
乾隆看到这位老人虽然眉毛胡子都白了,可是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大有苍风鹤骨之态。看他手中的篮子里,放着各种草药。乾隆的心里不禁一动,忙佯装着和气的口吻问道:“老头儿,你在山里采了多少年的药啦?”老人说:“从小就跟着大人在山里转,记不清有多少年了。”乾隆一听乐了,接下又问:“那你一定见过灵芝草。”乾隆皇帝说的很肯定。老人一听赶紧跪下磕头说:“万岁爷,我虽然听老人们说过灵芝草,但是我采了一辈子药,还没见过呢。”乾隆听了,用鼻子“嗯”了一声,显得有些不高兴。可那老人下面的话又说了:“听说鹿能找到灵芝草,如果雄鹿受伤或是生病的时候,雌鹿就会找到灵芝草并叼来给雄鹿治病。”乾隆这回高兴了,立刻放走了老人,打马回到避暑山庄。乾隆想啊,山庄里西山上有很多鹿呢。
第二天,侍从们围到一对梅花鹿,乾隆亲自射杀了雄鹿,当即剥了鹿皮。皇帝求仙草心切,也顾不得皇帝的体面了。他撵走了侍从,披上鹿皮就趴在山坡上了。他等啊,等啊,太阳偏西了,还没见到一只鹿的影子。乾隆有点不耐烦了,他想一定是那采药老头儿撒了谎,害得自己不轻,要抓回那个该死的老头儿问罪。他决定不等了,想着爬起来。可是趴的时间一长,胳膊压得有点麻了,他不得不一点一点地往起撑,这样子还真有点象病鹿了,正在这时,他抬眼一望,忽然发现了不远处还真有一只雌鹿向这边走过来。乾隆赶紧又趴下装死。雌鹿来到“雄鹿”跟前,用鼻子闻了又闻,又用前蹄刨了几下,然后打了个响鼻就飞跑而去。乾隆心想有戏,果然不到一个时辰,雌鹿叼着根草回来了。那鹿越走越近,乾隆眯着眼睛看得真切。是一枝紫红紫红晶莹透明的鲜草。雌鹿慢慢地把头低下,把草送到雄鹿的嘴边。乾隆此时美的不知如何是好,他不等草到嘴边就伸手去接。这下坏了,雌鹿突然发现鹿皮下伸出个人手来,忙叼着紫红草仓惶逃跑了。乾隆叹息了半天,还有点不死心,又在地上趴到日落,可是雌鹿再也不上当了。
乾隆的美梦没有做成,这才想起皇帝披着鹿皮趴在地上有失大雅。为了遮掩这段蠢事,怕授人以柄,乾隆说他是在亲自驯鹿。所以把这个地方叫驯鹿坡,在他披着鹿皮趴着望鹿的地方又建起个亭子,叫望鹿亭。
看完这则近乎荒唐的夜谭民间故事,我们可以为乾隆的“愚”付之一笑而了之。我们再说点正经的。欣赏一首诗,乾隆的《驯鹿坡》:
驯鹿亲人似海鸥,丰茸丰草恣呦呦。
灵台曾被文王顾,例视宁同塞上麀。
都说乾隆精通汉文化,诗书在胸,才高八斗,这话一点不假。你看,温顺的鹿,像海鸥一样喜欢同人亲近,引得头顶鲜亮鹿茸的鹿呦呦地鸣叫与茂密鲜嫩的青草共舞共鸣。别看这“呦呦”二字,还有典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亲人”二字,又使我们想起了《山中》碑上的诗句“鹿知无害向人亲。”这二字,表面是写鹿喜欢同人亲近,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对鹿有特别的喜爱之情。
“灵台……”即诗的末二句说,我皇祖(康熙)像周文王那样喜欢在园圃中观鹿,我按照皇祖先例巡视塞外与行围秋狝,但在山庄内怎么能像木兰围场那样射猎捕鹿呢?有人也能够从这两句诗中悟出里面蕴涵着的典故:据说,西周文王有个园圃,因园中有一“灵台”(高台),人们把他的园圃也称为“灵台”。周文王常到园圃中观赏鸟兽鱼虫,其中的鹿更为文王青睐。孟子《梁惠王上》赞颂周文王的园圃说:“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周文王被视为与尧舜一样的有道明君。乾隆把避暑山庄比喻为周文王的“灵台”,其用意是借赞颂他的祖父同周文王一样圣明,同时亦表示自己也同样愿以仁爱之心与民同乐。看看,这首七言绝句有情有景、有动有静、有故有典。从驯鹿说开去,既赞颂皇祖,又标榜了自己,你们说,乾隆皇帝厉害不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