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2年)腊月,二十六岁的苏轼,离故乡,别父母,带着娇妻,冒着风雪,攀蜀道、过剑门、越秦岭、穿散关,来到关中西部名城——凤翔府,任签书判官。这是苏轼走上仕途的第一站,也是他准备实现“兼济天下”的第一步。年轻的苏轼在凤翔三年任内,改革衙前之役,减轻百姓负担;深入牢狱查访,平反陈年冤案;不辞车马劳累,登临太白祈雨;疏流掘池成湖,灌溉农民田亩,做了许多为民造福的好事,深受凤翔人民的爱戴。同时,初露头角的苏轼在这里还写出了《喜雨亭记》、《凌虚台记》、《思治论》等名篇,显示了他的横溢的文学才华。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在书法绘画方面也很有造诣。他曾说过:“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在凤翔,他畅游东湖,赏景作画,绘出了北宋文人画派的代表作《梅兰竹菊图》,表达了自己高洁的道德情操,展现了自己精湛的绘画功底。
苏轼离开凤翔后,人们仍然十分怀念他,在他亲自督修的东湖北岸建起了苏文忠公祠,修起了喜雨亭、凌虚台,树起了梅兰竹菊画碑,以纪念他在凤翔的政绩文事,缅怀他的道德文章。苏文忠公祠经过历代修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九年,为了迎接全国苏轼研讨会在凤翔召开,对苏文忠公祠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之规模宏大,气象庄严,成为全国仅次于乐山的苏轼纪念祠堂。
在全国苏轼研讨会期间,东湖游客大增,瞻仰苏文忠公祠的人们云集,购买《梅兰竹菊图》碑拓片的络绎不绝,一时竟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大家意欲留念的愿望,也为了保护古老的画碑不再被棰拓,东湖管理处在东湖门票之外,又制作了苏文忠公祠门票,作为进门之凭据。票以《梅兰竹菊》碑原图为票图,全套四枚,以象征性的两元为售价,全套出售,许多票在进祠门时均没有撕副券或打孔,为游人保留了大量的全品票,留作纪念。
这套门票设计得十分淡素典雅,主图如画碑拓片,黑底阳纹,绝类原画碑,再分层次饰以白、淡绿为框,既实现了黑白的反差映衬,有给人以高雅之感。最为珍贵的是,苏轼的画作世所罕见,在门票上能一窥芳容的更少。我依稀记得黄州的一枚门票上曾有过苏轼的梅图,但没有见过有四全图的。所以这套票的文物价值、纪念意义更为宝贵。可以说它是“苏轼专题”、“中国文化专题”的绝佳素材。
值得庆幸的是,最近正在开展的“我最喜爱的新中国旅游门票”评选活动中,苏文忠公祠的唯一这一套门票竟荣登提名名单,列80年代门票第56号。由于凤翔是一个小县城,也由于苏文忠公祠鲜为人知,许多券友对它的门票很不了解。作为凤翔人,凤翔的门票爱好者,有责任、有必要向大家介绍这套门票,让大家了解它、喜欢它,特撰此文。纵观所有参选的门票,多为名山大川、古刹高庙,像这样一座县级古祠堂的门票能跻身其列,实在是不容易,但它足以代表一个方面,代表千千万万个比较小的景点,而且门票的设计确实上乘。我热切地呼吁:券友们:为陕西苏文忠公祠(80年代门票56号)投上您宝贵的一票!谢谢大家!
(“我最喜爱的新中国旅游门票”评选活动的网上投票工作正在朝花论坛网进行,请券友们积极参与。点击http://www.menpiao.net/bbs/index.asp?boardid=283 进入。---编者)
【主编: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