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旅游门券的目的在于“用”
湖南 龙小平
收藏的灵魂是文化的收藏,文化收藏的途径在于文化积淀,升华,传播,弘扬,光大。作为年轻的收藏门类,旅游门券收藏的目的在于“用”,即用好文化。
一、旅游门券在完成入门功能后进入收藏领域,需再认识,再开发,再利用。门券文化内涵左右着它价值体现,从不同实际出发,它可同时具备多重作用,不能苛求收藏者每人都能面面俱到,但倡导多发挥社会效益应为主潮流。
1、娱乐欣赏:形形色色的门券吸引受众眼球,斗室赏券,神游天下,实乃悦目赏心快事。追求多,稀,特,全成为集券人的目标,当今微拍火爆,补缺不难,倘若只限于孤芳自赏,仅为独乐乐而非众乐乐,就有些遗憾了。
2、经济效益:门券乃草根收藏,虽也有筋券、蓝筹券可升值,老稀券源的缺少并早囤积于他人,普通券含金量有限,经济期望值不可太高。
3、社会效益:既然是平民收藏,就需服务平民,把这种接地气、易传播的文化产品开发出来,挖掘出其中的文化魅力,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用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能发挥潜移默化的社会效益。
二、旅游门券社会效益最大化,就是门券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升华。多年来,券界已涌现出大批学贯中西,德高望重的玩券学问家,著作人,社会活动家,券研网与朝花网两大网站海量券界信息的发布,林林总总门券微信群的大量涌现,成为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利条件。
1、券集券展:成功举办的十八次全国大展,以及众多省市县区券展,让各地观众通过门券文化的传播,看到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多姿多彩的锦绣河山,开始熟悉并喜爱上门券方寸中的文化。一页,一框,多框并存,传统类和专题类作品并茂,实物券集与电子券集互补,券研网与朝花网同展,表明券集券展已逐步趋于成熟。尤其是网络展示,促进了门券文化的提升,例如北京券友的《博物馆门票图集》,王继平的《河之南券之美》,张景生的《陕券欣赏》,都兴水的《中华名人》等系列展示,收到广泛好评。
笔者近年库存红券若干,成痴迷保管员。去冬今春“猫冬”,奋战日夜,终于完成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系列券集《人民军队进行曲》、《十颂红军》等10部券集。虽制作水平有限,仍获大家肯定,更欣慰的是,将冷冻的门券激活,派上了用场。
2、游记论文:小康时代的全域旅游成为门券文化原始沃土,源头活水。不少券友立足本土,券说家乡山水人文,文颂英雄壮举,世遗国保,弘扬正能量,寓教于券,获得了成功。如苏州顾宗玲女士一年多来,挖掘姑苏素材,匠心打磨,撰写了 《祥瑞之光》等16篇佳作,好评不断。陶万春、彭安荣等多位高手的游记论文也是如此,他们不一味追求门券早稀特,不嫌大路券,以文选券,以券传文,化平常为神奇,起到出彩绝妙的效果。
3、专著典籍:集券书籍的涌现是集券文化前进的重要标志,对于启蒙、普及、提高十分重要。当今出书很不易,困难重重,但是有不少强人却迎难而上。蔡八一的第十部门券专著《花开见佛》,都兴水的《中华名人》等出版,均为人赞扬。保定券协自筹资金编制《券海扬帆》,荟萃了众多门券文化的精华,具有史料价值。
笔者也从怀化实际出发,结合省政府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开发大湘西的战略,整合本土张家界市、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等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350个景点的门券,编辑了《大湘西旅游门券图录》,已列入怀化学院地方文献出版计划,也成为一次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