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杜甫草堂门券(见照片一),很有欣赏价值。图案为“诗圣杜拾遗像”,取自清光绪年间张骏绘“诗圣杜拾遗像”刻石。此绘杜像面容瘦削、目光深邃,较好地刻画了诗人忧伤孤独的表情、爱国爱民的神态,体现了杜甫的思想、情绪和品质。笔者还收藏一纸1978年版“杜甫草堂”简介(见照片二、三),杜甫草堂平面示意图,特用红线和五星标毛主席1958年3月7日,亲临杜甫草堂视察的路线和停留点的路线图。毛主席对杜甫的诗虽然没有像对李白诗那样最爱,但对杜甫的评价相当之高,“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代艺术欣赏的不朽文献。杜甫的诗,代表了中国人民天才的独特风格,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文学遗产。”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可见,杜甫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欣赏于此,不由想起杜甫也有“粉丝”的传说故事,今讲给朋友听。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很多诗歌被我们所熟悉和热爱,可以说从小学开始必学的诗歌之一。
在唐代就有很多文人墨客甚至诗人都酷爱杜甫的诗,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诗人张籍,恨不得脱胎换骨追随杜甫,对杜甫的迷恋甚至已经到了令人疯狂的地步。他把杜甫流传名诗抄写在纸上,然后把它烧掉,把纸灰收起来,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像吃补药一样都要吃上三勺。张籍深深陶醉杜诗其中,对杜诗的文采佩服得五体投地,经常昼夜捧读杜诗。张籍深信“吃什么补什么”,因此频饮“杜诗”,饮后抹嘴乐滋滋大叫:“令吾肝肠从此改易。”一天,张籍的一位朋友拜访他,正好看见他在吃杜诗纸灰拌蜂蜜,大惑不解,张籍莫非精神失常了?于是问道:“张籍,你为什么吃杜甫诗呢?”张籍笑答:“我吃了杜甫的诗,我就可以创造出像杜甫一样出色的诗了。”他的这位朋友不尽仰面大笑了之。
张籍吃诗之举,不知入腹的杜甫诗起了多大作用,反正张籍在晚唐时期的作品,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秋思》,更是他的顶峰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幻想使自己脱胎换骨,下笔有神,这种作法虽于理不通,但痴迷到这种程度,总有收获,与他最终也成了一位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不无关系。张籍热爱杜甫作品达到吃诗的荒诞程度,真是世上罕见,张籍不仅是位大诗人,还可以说是杜甫的超级“粉丝”。
后记:张籍吃诗的传说故事,当有趣的茶余饭后的故事,特提醒朋友,为了健康考虑,不要学张籍的吃诗荒诞作法。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