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姜祠在博山区的原山下。组群式城市就是烦,因为区和区之间都是长距离,颜祠也是我淄博行去的最远的国保。颜文姜祠就是一个孝妇祠,孝是儒家体系推崇的一款有益的行为方式,社会形态再嬗变,孝文化始终没被抛弃,封赏旌表,甚至神话。
颜祠坐北朝南,前探孝妇河,背倚原山,前面中轴线由山门、香亭、灵泉、大殿和寝殿组成,并配以东西侧殿,后面半山处又复修了土地、火神、王爷、公婆等等殿祠,和孝妇祠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孝”类拜祀建筑群。如果只看前面的真货门票才10元,外加后面的一堆新货“孝园”就60了,好在萝卜白菜是分开卖的,别被60吓住了脚步。
颜祠前半格局不舒朗明阔。山门后就紧贴着重檐的香亭,内塑颜文姜像,头戴凤冠,俨然贵妇。宋熙宁年间,神宗敕封她为顺德夫人,加礼褒显,供民之求,地位提高的同时,建筑也随之扩建。旁边的铁笼里,还站着4块模糊不堪的宋碑,大概是同时期的记忆。
泉后就是大殿,正好遇见一小导,声如银铃:“这是中国第三座唐代建筑……”见过唐,但没见过这么唐的。在国保名录中,说它是元-清,但我看完也不知道那块是元,明清还是比较靠谱的。这个大殿从古到今一直在维修,梁架上的墨书有证,感觉似乎没有消停过。
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式,上覆琉璃瓦。此殿原无山墙,四周为隔扇门,清顺治14年(1657年),邑人“三部”尚书孙廷铨等人对建筑进行了大修,砌起了三面砖墙,并添建了前面的抱厦前廊,始成今天的格局。殿内梁架繁复多变,柱梁槫栱构牵搭连,眼花缭乱,感觉和应县木塔一样,没有大一统的构建思维,那些材料就是木头一堆,这点倒比较奇特啊。
这里附着了颜文姜的一个“孝道”传说,一听很耳熟,这不和太原晋祠难老泉的柳姑娘传说如出一辙嘛,太敷衍了,太没有原创精神了,是谁在抄袭着谁?其实我不喜欢这类故事,它根本不美丽,悲悯且可怜,不符合我的价值观。
颜姑娘以丧夫“守寡”的姿态出场,然后就是公婆刁小姑恶,人性的初始就没善意。她以善忍勤谋得了逼窄的生活空间,但无奈苦闷惆怅肯定是如影随形的。这个“孝”或许当年博得了“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后来给她立坊建庙了,但也是一种精神空壳的填充物,与真实的生活过往没有多大关联,只有一定程度的教化意义罢了。
我是年卡进门的,票姐给了一张30元的纪念票: